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话语体系创新:实现网络化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先决条件/程洪宝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程洪宝 日期:2016-09-12 17:32:21
当采用这些制度和使用这些政策取得较大成绩时,广大群众便普遍形成稳固的制度认同和政策认同。
  二、网络化条件下实现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直面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具有无边界性、无中心化、自由化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隐蔽性、开放性、大众化的存在状态,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权威形成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充分认识并面对新的时代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带来的挑战。
  第一,西方话语的渗透削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理性权威。改革开放后从西方流入中国的各种话语中,经济学话语、社会学话语、法学话语等已经渗透学术理论界,在有些方面甚至已成主流话语。一些专家学者在理论研究中没有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话语,却一味地引进、使用西方话语,甚至用西方的理论套中国的现实,这正中西方国家的下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是企图通过这些话语体系推行其权威理论,以弱化中国理论思考和原创力,进而诱使中国按照他们的理论来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最终使中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另外,在网络战争成为意识形态战争的主战场的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中国社会转型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把价值观输出作为核心内容,大肆宣扬其价值观念、政治主张。他们在网络上宣扬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普世价值、后现代主义等思想观念,试图以此取代马克思主义,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挑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权威,形成对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严重冲击。
  第二,大众话语的冲击削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引领作用。在电子信息时代,网络传播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使社会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当前,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形成网络空间内的大众话语,从多重角度削弱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我国的网民中,青少年与低收入阶层占据很大比例,他们往往在现实社会中缺乏话语权。但在网络平台上,他们可以较为自由地宣泄情绪、发表意见,通过网络空间获得平时无法得到的力量感,而网络空间的延展性成倍地放大这种力量。若极端的情绪或偏激的观点占据上风,由此形成的大众话语就成为一种人多势众态势下的语言暴力,大量无主见的网民就会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党在网络空间中的文化引领。这种状况广泛存在于网络论坛、BBS、个人博客等对他人乃至对社会的攻击性言论中。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大众话语表现出明显的批判性特征,包含诸多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否定因素,如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对抗式解读和反向式解读,为博得高点击率和高关注度而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观点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党的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
  第三,意识形态话语表述上的政治术语化降低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任何政党的意识形态都要经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才能被人民群众所认知进而认同,这就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传播学认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4]。这就说明,群众接受意识形态越费力,意识形态越难以被认同。列宁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政治化表述异常明显,里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