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4月中期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胜任力研究/冉鹏程 方 堃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冉鹏程 方 堃 日期:2016-06-07 09:14:54
势力;而如果是国家吞噬社会,则这个国家将最终失去活力与创造力[2]。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不平衡性集中体现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的过程中。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包揽了几乎全部的公共事务,是典型的全能型政府。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公共事务的数量不断增多,复杂性增强,政府职能不减反增,很可能沦为后计划经济时代的新全能型政府。这种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挤压使政府公共服务事项不断累积,从而形成地上的“悬河”,迫切需要向社会组织释放。政府将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项转移出去,不仅考验政府转型的决心,而且需要提升社会组织的胜任力与之呼应。众所周知,在传统“大政府、强管制”的公共服务体制下,公民从生到死有依靠、从幼及老有保障,因而社会组织不必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久而久之,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逐渐萎缩。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又对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政府的有限资助往往被社会组织自身的行政化负担消耗殆尽,尤其是大多数公益性社会组织与营利性组织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这就使原本薄弱的社会组织雪上加霜,能力“低谷”现象普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悬河—低谷”问题亟须解决。
  二、胜任力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基于胜任力的工作绩效评价模型,这种模型是指组织成员完成某一特定岗位角色或岗位绩效目标应具备的各种胜任组织绩效要求的素质与能力集合,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态度、内在动机、社会角色等一系列因素。世界一流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认为,在组织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成员的个体胜任力与组织的胜任力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即组织有效运转的根基源自组织内部成员个体胜任力的无形推动,是个体行为、知识、技能、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自我形象、个人品质、内驱力及社会动机等能力体系的转化与释放。同样,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内部成员和职能机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工作绩效与个体成员的胜任能力密不可分。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的胜任力要素是内部成员各种素质与能力的整合和彰显,其胜任力“冰山”结构与组织成员个体胜任力相互映射。
  在表层能力结构中,资源汲取力和专业输出力共同构成社会组织面对资金供应不持续及公共服务项目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瓶颈”,分别向内和向外实施公共服务行为影响。“冰面”以下则是社会组织的各种深层次能力。由于内部规范性缺失和自我约束不足,社会组织亟须通过重塑价值、角色和态度,提升自我形象,接受外部公众、媒体等方面的监督,因而自我约束力处于临界能力席位。联系各治理主体的社会协同力,是落实社会组织中加强党建工作、密切联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推进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能力。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趋势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参与市场竞争,从而破解社会组织公益性强而运营效益不佳的体制性难题,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鉴于此,只有通过由浅及深、从外到内的能力体系建设,社会组织才能适应政府职能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弥补当前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