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8月中期

社会极端行为的产生及应对策略研究/周芳名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芳名 日期:2015-11-10 17:35:50
人际疏远离散,实际上只是人类社会化聚合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城市人相互间的冷漠与矜持则缘于大都会狭窄空间中日益缩减的人际身体距离所导致的人际心理距离的增大[1]。基于此,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大城市的不断繁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成为一种“陌生人的世界”;加之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个体的特征被埋没于社会化的大生产之后,变得渺小而不值一提。正是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埋没,加大了个体的无力感。
  2.传统社会关系断裂,加大了无助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已经与以往的单位制有了巨大的变化,后单位制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已经变化,之前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资源和渠道或是消失,或是无法发挥原有的作用[2]。通过组织来捍卫自己权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必须单枪匹马地面对社会中日益严峻的问题,如征地、工资、物业等。传统单位社会到后单位时代的变化,使得个体的特殊利益无法兼顾,利益诉求无法表达,加大了无助感。
  (二)公平正义缺失的客观因素
  贫富差距增大,财富分配失衡,导致社会各阶层间的固化加剧,各阶层间交流沟通减少,封闭化程度加剧,导致不公平感程度、误会感程度的加深,正因为如此,公平正义的缺失,是社会极端行为发生的客观外因。
  1.社会阶层固化,不公平感加剧。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2014年基尼系数为0.469,贫富差距现象依然严峻,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在社会中,贫困人群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无法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知识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自身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升,这种情况更加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催生了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不满,为社会安定埋下了隐患。
  2.社会阶层封闭化,误会感加深。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了两种社会排斥类型:第一种是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的排斥,其他阶层的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社会底层的人,拒绝给予他们社会提供的机会,即社会下层的被动排斥;第二种是“精英反叛”,富人、精英、特权阶层脱离社会整体,不参与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生活在自己的堡垒之中,也拒绝其他阶层的接近,即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正是由于社会上层的主动排斥,导致社会阶层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开放性程度越来越小,封闭程度越来越高,使得阶层间的误会感程度加深,特别是底层社会对上层社会的误会程度不断加深。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制度因素
  公共权力缺乏监督,维权渠道大受堵塞,使得人民群众的无奈感程度增大;潜规则大行其道,关系社会的客观存在,更使得人民群众感到不公平不公正程度加剧,这是催生社会极端事件的制度内因。
  1.公权力的监督缺失,加大了无奈感。“小政府,大社会”应该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分权基准。但近年来,一些公检法部门公权力泛滥化暴力化程度异常之高。公检法的公权力运行规则直接影响了其他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更为严重的是,在非政治领域,社会空间也在迅速缩小。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挤压,感到无奈不公,他们也必然诉诸政治手段来面对困难处境。针对政府官员的暴力行为只是其中一种政治表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