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政策补丁”的实质剖析与消减之策/袁合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袁合静 日期:2021-12-22 09:53:32
由于“政策补丁”对具体现象的一对一补救,最终容易呈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应急式政策效应。更深入地说,部分领导者在政策设计上的不严谨,还是在于个人领导力有失,尚未具备全局思维、大局观念和整体思想,依然沉浸于“一亩三分地”的治理理念,无法预测与评估政策的连贯效应和溢出影响,将政策设计视为短期行为,由此使得政策分支内容频频增加。
  (二)设计上秉持实验主义
  在改革浪潮中“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大胆尝试,也是历史使然,我们党凭借如此做法曾探索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相当多可供后人借鉴参考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任何时候都秉持实验主义,更不可在面对任何新情况时都贸然推进而不顾后果。缺乏全面思考和风险评估的决策是草率且缺乏责任感的。现实工作中,部分领导者之所以频繁对基准政策“打补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秉持的是实验主义,即面对具体情况或现象时,在没有可参考的经验、路径的情况下,偏好于采取统一框架而后分散行动、彼此互动。面对短期内出现的焦点性社会问题,部分领导者急于回应,以产出政策作为工具而迅速表态。从治理初衷来看,摸索、试验并无过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新方法、推行新思路是可取且必要的,但若将如此做法上升为政策体系则应该慎重,必须经过相当的讨论、实践、检验、反馈与调适才可全面推开。领导者应该认识到,政策措施作为一种行为引领标准,必须是严谨的、可操作的、可掌控的、可评估的,其一旦为民众所知晓并接受,就会成为一种行为指导,因而应避免政策体系成为“试验田”,更应避免对其反复修改与补充。
  (三)组织运行体系存在原始结构缺陷
  从政策成型过程来看,上级领导者掌握决策权,是最终政策的制定者,而政策使用者却多为基层人员,政策从最初讨论到最终形成都将主要在上级层面实现,待至推广实施时则由基层人员对民众进行解释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呈现出两条不同的路径:从政策制定来看是自上而下逐级下达,从政策反馈来看则是自下而上逐一发现。两条完全相反的运行路径极容易引致设计与效果“两张皮”现象,政策设计者一旦脱离对一线现实情况的全面掌握,就容易“高高在上”而不接地气,也就容易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领导者个人思想的有限理性会进一步加剧认知的不充分、不全面,继而诱发实验主义滑向“随机主义”,这就更会导致基准政策的不严谨、不全面而必须层层“打补丁”。
  三、“政策补丁”的消减之策
  (一)完成“数量级”积累
  一项政策的完善要求相当的时间周期,并非精雕细琢地完成语言文本即可,而是需要深入实践、掌握情况并洞察问题所在,围绕问题进行治理并构建政策体系,这是干群互动的过程,亦是一线调研的过程,更是人才队伍培养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实现资源、信息与人才的“数量级”积累应是前期决策规划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在决策规划阶段,领导者要考虑组织综合实力资源为政策顺利出台与实施所提供的保障。一是将政策出台与服务初心相关联,始终将民众诉求、民众福祉置于政策服务的中心,引导各层级领导者认识到提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的重要性,引导领导者认识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