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晓曦 郑文杰 日期:2017-03-15 17:16:44
管理规定的干部进行制裁的人不是最高权力者,而是遵守了制度的一些代表,是对于这项制度负有责任的人。要把拥有人权、财权、事权的机构分别设置成互相监督和制约的机构,依据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进行信息公开,透明化运作。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让违规者重新回到自愿遵守制度的承诺中来,因此,干部管理制度的监督者要分清楚监督对象是偶尔破坏规定还是屡次破坏规定,抑或是心存怀疑,觉得自己是被欺骗的。对心存怀疑者也要纳入监督范围,避免其日后出现问题。
  2.制度要有效长久,持续保持激励和控制功能。要制定出一种持久有效的制度,就是让一项制度持久具备激励和控制功能。制度的长久性也是干部管理制度成功的重要标志。这项制度必须如前面所述,是在集体选择所保证的最纯洁的公共服务动机影响下,根据适时的环境和服务对象做出信息加工并得到相适宜的结论,不论制度在进行同构还是变迁,都能够把最初始状态的公共服务动机的价值不断地灌输给每一个成员的系统。与此同时,必须保证干部管理制度的监督与惩罚功能,从而让每一位干部都自觉地遵守制度。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海萨尼所说:“我保证在除最紧急情况之外的各种情况下,都遵守我们已经设计的这套规则,只要受规则影响的其他人也能做出类似的承诺并依行此事。”而制度文化是支持制度持久保鲜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依靠尊重集体智慧的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和持久性。
  二、预测化原则——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要求
  提升干部管理的有效性,使干部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运转,有赖于干部管理者对制度中非正式因素和用谁来监督制度自主运行的充分预测。实践中,要发挥非正式制度对干部管理制度的功能和影响,使非正式制度成为制度预测化的重要抓手。制度不能仅仅被看作行动者追求外生利益的策略,制度应被看作影响和塑造政治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同时,要着力完善制度的分级渠道,依托制度的自身反馈来预测制度变迁。
  (一)以公共服务动机对人的假设为基础,保障干部管理制度有序运转
  一是政治学中研究的人是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被单一定义的“理性经济人”。退一步讲,即使是“理性经济人”,其也是有各种偏好的。其偏好也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对另一个个体和制度是否造成影响,从而使自己改变动机或者是强化动机,这些因素都应该纳入假设。换言之,在干部管理制度改革中,先验假设应该是过程动机。约翰?海萨尼的“不完全信息理论”指出:其实每个人在局中都是只清楚自己的偏好,而不清楚他人的偏好,他对整个局的掌握也是不完全信息掌握。“理性经济人”假设正处于这种“不完全信息理论”当中,或者说他没有考虑到个体对整体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其他个体的影响,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考虑宏观整体对局部个体的可能影响,实际上仅仅从整体考量确定了“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单一变量,这是不够全面的、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阿罗不可能定律”中强调不存在能把个体偏好强加给社会的可能,虽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正相关的,但是一个社会不可能实现完全的个人自由,否则将导致独裁;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由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