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精彩阅读
网络虚拟社会对组织工作的影响问题研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中共湖北老河口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日期:2013-02-01 16:43:45
2011—2015年全国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规划》要求,深化组织工作核心业务应用。推进干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干部业务网上办理;建立高层次人才库,构建集人才引进、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平台;推进党员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所有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建立电子档案,依托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和干部信息数据库对党员干部实行数据管理。一些地方为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制作了党员智能卡、党员电子活动证,党员凭卡证既可以实现证明身份、查询个人信息、缴纳党费、接转组织关系、就近刷卡参加活动等多种功能,又可使党组织通过网络即刻全面掌握党员动态情况。建立网上和手机的党组织邮件系统,方便党组织在短时间内形成最为广泛精准的网上或短信社会动员。
4.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扩大组织架构的覆盖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突破传统的局限性,把科层化、多层级的组织结构改造成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建立开放式的党组织覆盖体系,把党的组织建立在网上、工作覆盖到网民,并依托信息化党建工作平台,加速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使党的组织更有活力。要以区域化党建为重点,网上党组织有效补充,建立全覆盖、强有力的服务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由实体向网络延伸。结合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构建区域型、产业型、功能型、流动型、网络型等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鼓励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有共同追求的党员组建富有个性化、特色化的网上党支部,如流动党员党支部、大学生“村官”党支部。针对不同人群,如适应年轻党员思想活跃、经常上网的特点,运用“网上俱乐部”的形式,把党的组织建立在网上,工作覆盖到网民。如在一些党员分布比较分散的区域或行业建立网上联合党支部,通过建立“网络支部”等方式,使党员可通过网络参加组织生活,通过QQ群交流汇报思想,实现党的组织资源开放共享、党的组织生活开放互动、党的基层组织开放共建,有效打破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地域和时空界限,进一步增强组织设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提高组织工作的公信力
近年来,“周森锋事件”、“美女县长”等网络事件频繁出现,说明我们在党内民主方面还不够公开,网络问题的持续发酵,最终都会追踪到我们制度设计的缺失。我们的具体制度设计要吸纳现代管理科学的先进理念,而不能给人一种落后僵化的形象。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到组织工作的形象和公信力。
我们必须主动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等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以群众的期盼和满意作为目标,形成各项工作的倒逼机制,切实提高组织工作的公众影响力和社会满意度。
1.建立信息权威发布机制,以公开公平规避用人失误。组织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于用好的方式选人和选好的人。网络对年轻干部的提拔十分关注,不能简单地说是嫉贤妒能,而是对知情权和选拔过程的关注。我们要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权威发布体系。一是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及时公开。整合党建网络平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一时间更新发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动态等,尽量争取在网站首页的重要版面报道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组织工作在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