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能力转型:改变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的关键环节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万 云 车佳益
日期:2012-01-04 17:29:10
r />
领导替代理论是领导干部能力转型的理论依据,能力转型就是能力替代,替代的结果就是新型能力的产生。当前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受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也存在着传统能力被部分取代、新型能力需要加强的问题。例如信息社会给领导干部传统的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是传统能力中没有的一个全新课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科学发展就成为新的时代要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成了领导干部的新型能力。因此,要研究领导的哪些能力需要转型,如何转型。 二、领导干部能力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观念不变,能力转型难主动 领导干部能力转型首先是能力观的转型。所谓能力观,就是对能力的认知、理解等基本看法。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能力的动态性认识不够,在能力转型上存在着不愿转型、被动转型或选择性转型的问题。不愿转型就是没有看到社会变化带来的能力转型要求,习惯于传统能力而不思改变,导致能力不能与时俱进。被动转型就是迫于社会或组织的压力勉强进行能力调整,而没有把环境的外在压力转化为自我的内在需求,接受新能力、新方法必然出现一定的滞后性。选择性转型就是只选择自己相对熟悉或感兴趣的新技能,而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能力转型。例如胡锦涛总书记针对网络文化建设问题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一些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网络驾驭能力的重要性,积极认真地学习互联网知识,而有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是网盲,惧怕网络、回避网络甚至网络出丑。 2. 定位不准,能力转型难规范 领导干部能力转型也是符合能力目标的转型,能力目标是能力转型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能力的系统性,把GDP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甚至唯一指标,导致经济能力至上而忽视了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综合性的能力。在经济能力的评估上也是根据眼前的经济效益而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进行的。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领导干部中的“能人现象”。常见的“能人”往往是经济上能带头致富、抓经济有一套方法、经济方面的政绩较为突出的领导干部。但某些“能人”却“一能遮百丑”,出现了“能人”专权、“能人”贪腐。如被称为“京城第一贪”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原副区长闫永喜曾经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后来这位“能人”却因涉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4200多万元而锒铛入狱。 3. 实践不够,能力转型难实现 领导干部能力转型只有在工作及学习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与领导干部能力不足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领导干部学历近年来有极大的提升。学历的整体提升是领导干部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进步,是素质提高的一个表现,但是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传统能力到现代能力也有一个转化过程,这是能力转型中的二重转换。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高学历领导干部同时也具有强能力。近年来,基层领导干部的“80后”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争议。“80后”年轻干部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敢想敢干,其中一些人还脱颖而出成为市长、局长、处长等,他们从政阅历相对较浅,领导实践经验还有待检验,导致了社会舆论对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猜疑,以及对其领导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