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月中期

“新常态”下领导干部须着力解决的“老问题”/陈佳丽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佳丽 日期:2015-03-06 18:05:56
  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然而由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破解,加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新老问题累积叠加的困难。“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必须首先解决最突出最要害的“老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来实现。虽然在1995年党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但在GDP崇拜下,在一轮一轮“放了就乱,管了就死”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表征的不平衡不协调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还不断加剧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带来的不可持续甚至恶化问题。
  二是经济体制机制存在的“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低下,这些“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障碍没有破除。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政府主导下市场难以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上项目、拼投资、拼资源,招商引资中拼优惠政策呈现你追我赶之势,GDP的发展指标层层加码,竞相虚高;依托财政兜底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一哄而上,土地财政不断强化;在四万亿强刺激的政策效应下,各地纷纷“跑部”前进,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名上了一批本来就已经产能过剩的能源原材料项目,能够给地方财政带来即期效益的房地产市场热火朝天,金融机构也投其所好添油助力;巨额社会资金在房地产之外的非实体经济中循环流动,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艰难生存,资金要素的配置严重偏离了市场化轨道,经济风险隐患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很多领域行政审批障碍重重,诸多苛刻的前置条件把民间资本排斥在行业之外,这又进一步固化了地方旧有的所有制结构,造成国进民退的局面。
  三是领导方式和执政理念存在的“老问题”。在政府主导型的传统体制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以GDP论英雄,存在盲目攀比的错误倾向,不顾本地区本部门财力物力,大搞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肆举债上项目,把积累的债务和其他矛盾留给下一届政府。在社会转型期,少数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不学法、不懂法、有法不依、诚信缺失,漠视群众最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司法不公、拆迁补偿过低等问题,未能体察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仍习惯于传统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文件发的多、贯彻落实少,原则意见多、创新措施少。有些部门对转变职能不知如何转,向哪转,处于迷惘、观望、无所作为的状态。
  “新常态”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期,不耽误、不犹豫、不懈怠,着力解决“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