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7月下期

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应对策略/张敬燕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敬燕 日期:2021-08-30 12:02:20
  【摘  要】有效的文化治理由多种要素和力量长期交织碰撞形成,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对照性和适用性三重特质。这三重特质形成了极具稳定性的治理结构,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导向。当前,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表现为乡村文化遭遇裂变、乡村文化治理的“空心化”、乡村文化治理的导向偏离、乡村文化治理的组织基础弱化等。创新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路径,要搭建乡村文化治理的整体架构,培育文化治理的价值基础,增强乡村文化治理的经济基础,夯实乡村文化治理的资源供给基础。
  【关 键 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文化治理
  【作者简介】张敬燕(1973— ),女,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文化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河南省传统村落振兴的文化困境及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BJJ074);2020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河南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00410071)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14-0111-03

 

  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文化具有基础性、凝聚性和引领性功能,在农民价值观塑造、乡村社会关联增进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治理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乡村文化治理就是立足于文化发展的规律,推动文化供给、制度建设和服务内容的优化,以文化来凝聚人心、塑造乡风、建立规范,构建起一种具有现代新型关系的乡村文化建设格局,来促进乡村文化的自组织、自发展,从而实现农民文化诉求的满足与乡村社会的善治。[1]阐释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构成机制,可以呈现乡村发展的内在特性,激活乡村文化的结构性力量,有效回应乡村振兴的诸多问题,形成与乡村特点匹配的文化基础和价值秩序,为乡村振兴和善治目标的实现提供柔性之力。

  一、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在乡村社会的场域中,文化治理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建设,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是多重要素共同构筑的综合治理体系。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规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治理机制、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主要由村庄内生资源形塑而成,并蕴含着极强的乡土性和地方性,文化治理的逻辑突出。费孝通指出,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由熟悉而获得信任感,由信任而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以及对行为规矩的身体化遵守,而不是依靠法律、制度。[2]在熟人社会中,人们非常顾及面子和人情,讲究人情往来、礼物馈赠,逐渐构筑起“自己人或外人”的逻辑认识体系,这也成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准则。这种准则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规范认同,是乡村治理的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乡政村治模式形成,乡村发展从传统的管控型向自治型转变。这释放了乡村的文化活力,使个体的诉求得到充分尊重,文化的边界不断开放,文化的供给方式日益多元,不同文化在乡村社会内部交融碰撞,持续改造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塑造了新的文化治理模式。随着乡村治理的不断深入和调适,以文化治理为要义、以传统文化回归和再造为目标的多向结合治理模式正在形成。各级政府作为文化治理的重要引导者和推动者,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