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6月下期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曾 巧 周学馨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曾 巧 周学馨 日期:2021-07-28 16:35:34
径,改革信访工作,引导共同体成员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通过合理合法方式表达诉求,同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领导干部下访、回访的常态化机制,尽可能避免“信访不信法”“以访压法”等极端情况的发生。其次,有效运作协商参与平台。通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可以看出,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等进一步觉醒,要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并合理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搭建参与平台,发挥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多元参与、民主协商的治理文化,以理念创新、方法完善和科技支撑等全方位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此外,加强常态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监督机制,尤其是除体制内的例行监督之外,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以及加强新闻媒体监督、鼓励群众举报监督,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四)建构有机性治理场域,实现共同体建设长足保障
  当前我国由整体性社会发展为多元性社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或社会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并且诉求表达和参与意愿日益强烈。另一方面,社会的原子化、成员的异质化与利益矛盾的交织叠加给社会治理带来客观压力。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场域而适时提出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强调更大范围地厚植治理土壤和扩展治理空间。建构有机性治理场域,有利于提升抵御和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的能力。首先,拓展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空间场域。随着传统的单位共同体日渐式微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在大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大背景下,社区和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场域,也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要赋权赋能街道社区,拓展公共领域和共同空间。与此同时,强化数字治理的技术支撑,借助技术工具精准识别治理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打破时空限制,降低治理成本。其次,建构多元主体协商互动的规则场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打破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二元对立的局面,走向合作和融合,通过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一方面在共同体内部营造良好的政治秩序和参与氛围,另一方面促进主体利益聚合为治理共同体建设创造条件。各治理主体要前移治理关口,不仅在执行层面,更要在目标规划、政策设计、工具探索以及成效评估等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治理实践。通过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结构互嵌、权力生态改善以及利益的相互聚合,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有机互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3]孙来斌.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2):35-44,149.
  [4]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致思逻辑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141.
  [5]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5):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