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3月下期

国外城市社会研究的视角与启发/郑容坤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郑容坤 日期:2021-04-25 10:59:33
承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诱发阶级分化的批判,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聚焦于人口由乡村涌入城市的后果。滕尼斯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的进阶过程。在礼俗社会或者共同的社团阶段,社会建基于亲属关系和家庭纽带之上,人际关系网络是亲密的、永久的且有着邻里互助精神。法理社会或社会社团的生活方式以城市为代表,其特征“是击垮社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人际关系不再是公共道德制约的、由亲情结成的纽带,更多的是由公共法理制约的、精于算计的商业交换”[2]。在滕尼斯看来,从共同体到社会的转换,也就是人的群体性到个体性的蜕变,意味着维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中介由礼俗社会的情感、道德秩序逐渐演变为理性的契约精神。然而,工业化程度的快速发展,最终侵蚀了城市社会共同体的团结性和人文关怀。
  不同于以往的城市研究方法,韦伯采用宏观的历史比较分析法,阐释城市社会的形成类型。韦伯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和东方的城市、西方古代城市和中世纪城市的区别,进而构建了城市类型。韦伯认为,一个城市共同体的形成建基于以下五个方面:战略性的地理区位,市场,法院与自治法律,社会联结形式,政治上的自治。[3]由此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一种以商业贸易为基础的城市,而不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同时,城市共同体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在政治上拥有自治和立法权力。这种共同体必须允许“一种相关的社会联结形式”存在,也就是允许存在代表城市居民不同利益的协会,通过它们使城市居民获得参与城市生活的意义感、责任感。在韦伯看来,这种类型的城市共同体就是中世纪那种堡垒式的、自治的城市。
  早期工业在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城市对乡村资源的残酷掠夺,撕裂了维系传统乡村社会网络的情感纽带,同时也诱发了许多城市空间内的社会问题。对此,早期社会学家基于时代背景建构城市社会的许多理论想象,对后世城市社会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城市社会的现代视角:城市性及其建构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中心由欧洲向北美转移,大量欧洲移民涌入北美地区,他们在传播欧洲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引发北美城市的社会转型。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城市社会学派不同于以往城市社会的“书斋式”研究方法,主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阐释北美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现象。
  从渊源上看,北美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研究路径得益于欧洲城市社会的研究范式。1916年,帕克在《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中,阐述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性纲领,指出城市不是简单的、冰冷的建筑物,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4]。在帕克看来,城市理应是生态、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人性发展的产物。
  总体而言,帕克的城市理论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城市是一种商业结构,即“围绕城市形成的市场的产物”,这就决定了由产业竞争驱动的劳动分工在城市的成长。第二,伴随着市场及其分工的成熟,基于契约精神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传统生活方式与情感维系,导致城市社会的区隔化。第三,城市是组织性的社会聚合,一般采用科层制结构设置。第四,控制城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