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3月下期

国外城市社会研究的视角与启发/郑容坤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郑容坤 日期:2021-04-25 10:59:33
  【摘  要】国外较早就城市社会及其治理著书论述,形成了两种主要研究视角。其一,以马克思、恩格斯、滕尼斯、韦伯等为代表的西欧学派,围绕工业主义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解构进行宏观理论阐释。其二,以帕克、沃思等为代表的北美学派,侧重对城市空间内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微观实证剖析。虽然这两类研究取向存在研究路径方面的区别,但均指向城乡关系和城市治理等现象。梳理城市社会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应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城市权利与社会资本为表征的城市性建设,进而实现城市善治。
  【关 键 词】城市性;城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城乡关系
  【作者简介】郑容坤(1985— ),男,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治理。
  【基金项目】2020年福建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城市社区治理的社区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AS20154);闽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活化研究:以漳州社区110为实践点”(项目编号:JG202005)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6-0115-04

 

  “城市是天堂,还是地狱?它是人类生活最好的特征得以呈现之地,还是使人必然‘堕落’之地?”[1]对这个追问的解答往往伴随着城市如何治理的议题。对此,国外城市社会研究中存在两种具有承续性的取向,即城市研究的理论建构路径与实证分析路径。虽然这两种研究取向经历了城市社会研究的欧洲传统与北美风格的议题转换,但在探究“城市之于人类生活的意义”的层面具有共性。在对国外城市社会及其治理的理论溯源上,笔者提出城市社会研究的传统与现代视域,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观提供现实镜鉴。

  一、城市社会的传统视角:城市形成
  在一定意义上,城市社会是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形成的。工业革命不仅提升了工业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也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组织形式,导致社会形态从乡村到城市、从集权到民主主义、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类型演化。这种革命性的社会巨变首先发生于西欧国家,吸引马克思、恩格斯、滕尼斯、韦伯等经典作家的理论关怀。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城市是作为阶级分化与斗争的场所出现的。他们将城市研究议题置放于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以探析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资本主义是工业化地区依赖资本积累且资本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模式,而城市的发展,即城市化依赖于人口积累,人口积累和资本积累起到联结城市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发生冲突的现实场域。马克思认为,工业城市的发展吞没了乡村生活,导致大量农民流入城市,沦落为无产者,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忍受资产阶级的压榨,成为资本主义运作机器齿轮中的轮齿。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达,阶级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型,在文明的转型过程中,生产的专门化释放了人性和自由空间,而这为无产阶级通过有组织的革命夺取城市提供了思想准备。
  继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