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属地管理背景下我国基层政府执行疲态及其消解——对基层权责失配的审思/陈 昶 邹东升 王 鑫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 昶 邹东升 王 鑫 日期:2021-04-01 16:12:54
基层在执行上层的决定、政策和指令,在回应相对人的利益诉求时,因缺乏相应执法权而无力解决具体纠纷和矛盾。其通常做法为:一是基层工作人员配合区县“条条”执法,条块联动协同,但是多数时候是上级将任务分配给基层就不再过问,由基层“硬着头皮”去执法。二是乡镇政府报告上级政府来执法,尽“告知型”义务,但是上级政府也会因风险避责、责任推诿而将任务压给基层,不回应基层政府请求,推脱责任,但一旦出了问题,就以“属地管理为由”向下追责。
  (三)刚性绩效考核制催生基层执行副作用
  属地管理背景下的基层行政体制不仅强调“由谁主管”,其所裹挟的“谁主管、谁负责”还涵盖了基层执行失效、失灵“由谁担责”等问题。担责的前提是问责,绩效考核也是评价基层权责是否适配、基层政府是否履职尽责的重要制度。当前,建基于“压力型体制”,上级常常通过检查评比的方法督促下级完成自己布置的工作任务。[2]这样一种排名结果附带了影响地方官员政治前途的潜在功能,自然受到基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上级通过“责任状”来延伸实现对基层考核的“刚需”。多数“责任状”与基层干部的职位升迁、评奖评优密切挂钩,然而,有时候一个基层干部一年就签订了二三十份“责任状”,有的干部甚至“多到自己都记不清”。另一方面,基层考核中因推卸责任、急功近利、转移风险而设置过多的“一刀切”“一竿子插到底”的“一票否决”事项,挤压了基层能动的场域。
  在属地管理语境下,刚性绩效考核构成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实务热忱;另一方面,倘若陷入罔顾实际的滥用、乱用,就会消解基层能动性,生成危险的逆向激励和目标置换效应,导致不作为、懒作为的基层执行疲态。刚性绩效考核和理性精神匮乏使得基层干部披上了一层“全天候办事员”“全科型服务员”的身份外衣。在实践中,为了不以属地管理为说辞被上级层层加码、层层问责,不因属地管理不力而影响自身仕途,基层工作人员渐次形成了“摆平就是水平”“妥协就是和谐”的惯性思维,以推、拖、瞒、哄、骗来应对相对人的具体问题,不解决问题,反倒是“捂盖子”,甚至采取刚性“稳控”手段。不难窥见,对执行目标的重视逐渐被对工具、手段的倚重取代,这种目标替换不仅脱离了属地管理下权责对等、责任分摊、风险分担的预期鹄的,还陷入“诱人闹大”“逼人闹大”的基层治理陷阱,侵蚀了官民信任根基。
  四、消解我国基层政府执行疲态的现实出路
  (一)嵌入行政扁平化的良性制度安排
  避免行政层级延长带来的行政资源虚耗,需要谋求行政管理层级与行政管理幅度之间的平衡。从管理学视角看,管理层级越长,管理幅度越小,二者呈鲜明的反比例关系。提高行政层级中各阶段、各主体的执行效能,实现权责适配,亟待拓宽行政管理幅度,即行政扁平化。质言之,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精简行政体制中的中间层级,这既是我国自古以来政府体制改革的行为逻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针对在实际中充当“传话筒”“文件中转站”的职能部门,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