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1月下期

公共危机中的情感危机及其管理/付光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付光伟 日期:2020-12-14 16:26:17
伤,进而加重个人和家庭的负面情感,在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精神抑郁,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由于正常的社会支持系统被暂时中断或者发生了紊乱,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外界的紧张情绪无法通过人际间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得到释放和宣泄,一些心理调适能力差、社会圈子狭小的社会成员很容易出现情感的“内卷化”趋势,即把外界的紧张感向内聚集,变得日益敏感和多疑,内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敏感、紧张、失眠、抑郁等情感过激的反应。情感过激的人往往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极度负面的社会信息,而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负面信息往往会井喷式地增加,这些过量的负面信息像一座大山,压在个人的头上,加重其自身的恐惧感,导致其日常生活时刻处于压抑、悲观、紧张的状态,严重时甚至会产生神经质或抑郁症。
  3.情感异化。弗洛姆在分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时提出了情感异化的概念,并对恋死、恶性自恋、共生性乱伦三种典型的情感异化类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1]弗洛姆认为,情感异化源于个人对社会的不适应,造成人们精神上的不健康状态。有关灾难和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灾难过后,幸存者都有可能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情感问题。在非危机的安全社会环境下,个人之所以能够恰当地处理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所以,自我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而自我又是社会的产物,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客我”等理论都表达了此种思想。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社会生活中惯常的游戏规则,导致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形成了适应性障碍,常态社会下本真的自我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自然情感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以一种异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常态化的社会环境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会非常热爱生命,行为上和思想上表现得积极乐观并关爱他人。但是,当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当“爱生”的潜能不能正常实现后,会产生一种“恋死”的情感,变得残忍、急躁和富于破坏性。研究表明,自然灾害可引起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并可使自杀人数上升。[2]
  二、公共危机环境下的情感管理
  1.情感供给。针对公共危机情景下人们情感缺失的问题,需要加强全社会积极正向情感的供给。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地方化的知识被全球知识系统取代,知识的唯一供给主体就是科学家。因此,要让专业研究人员及时发声,对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及应对方式进行全面解答,以科学知识增强人们对危机事件的了解,缓解危机状态下人们的紧张感。其次,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温暖语言的供给力度。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领导者在公众面前的讲话要避免使用非危机时期的科学化话语,提高讲话的“温度”,以良言温暖人心。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救援中,温家宝总理有温度的讲话温暖了无数灾民的心,抚慰了无数悲观绝望的心灵。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湖南省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在援助武汉医疗队出征仪式上的讲话迅速在网上流传,因为它为人们被疫情乌云笼罩的消极、恐惧情绪带来了积极、温暖的情感安慰。再次,选择有典型性和感染力的正面案例,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以积极情感填补人们在情感需求上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