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8月下期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模式重塑/吴 雪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吴 雪 日期:2020-10-07 21:10:15
多区域合作、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协作,实现联防联控。此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事发地应该首当其冲,第一时间对应急事件进行响应,需要有一定的解决事件的自主权,避免因层层审批、报告错失治理的最佳时机。
  (三)重塑全过程并重流程,重视事前预警、事中处置和事后评估每一环节
  在事前预警阶段,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信息预警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等,事前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源头、事项、因素等做出测算和评估,尽可能将事件解决在萌芽阶段。在事中处置阶段,加强组织保障协同配合,形成联动处理机制;加大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形成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建设,形成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制度;规范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程序,形成快速处理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和惩处力度,形成法律保障机制;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形成科技保障制度等。在事后的评估与修复阶段,完善事后评价与修复机制,制定科学的事后评价流程,评估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公众心理带来的压力等。完善事后修复机制,包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形修复以及对政府形象、公众信任的无形修复,成立专门的事后修复机构,制定科学的事后修复流程,完善事后修复的沟通机制。
  (四)实现多元主体共治,相互沟通、协商与配合,形成伙伴关系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性治理模式要求多元主体共治,即不再主要依靠政府,而是形成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应急联动格局,确保各主体在统一指挥下,合作协商、上下贯通,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首先,理顺各主体的权责界限,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在治理中的权利边界与职能分工,创造广泛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空间。其次,提高多元主体在事件治理中的参与度,各主体密切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增强各主体之间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信任。再次,建立健全民主协商机制,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的治理主体在立场、地位、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危害程度的认知也存在分歧。只有建立有效的民主协商机制,搭建各主体之间沟通与对话的平台,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最终达成共识,才有利于形成有效应对、科学合理的治理决策。
  (五)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性治理不可或缺的条件保障。首先,要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尤其应向基础设施薄弱、专业医疗卫生人员缺乏的农村地区倾斜,同时建立应急资源调配的可视化操作平台,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将应急资源在地图上进行分析、管理,借助可视化界面、数据统计分析辅助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应急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其次,打破信息碎片化的局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机制,弥合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信息不畅的缝隙。同时,做好事件治理的新闻舆论引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与网民进行沟通,公开、真实地发布事件产生原因、造成影响、社会救助以及监督问责等信息,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减小谣言传播的空间,从而降低群众恐慌度,降低社会风险。再次,在制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