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6月下期

追随力的历史诠释:《资治通鉴》的启示/江 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江 文 日期:2020-07-20 10:17:05
篇中,司马光评论了梁武帝萧衍拒谏一事。当时的大臣贺琛进谏揭露了当时剥削严重、风俗淫侈、官无廉耻、法尚苛刻诸种弊端,同时提出了反对浮华、倡行节俭、黜退奸佞、息事省费等意见。但是贺琛言辞委婉,于百般恭维之后,才提出一些谏诤的事情,最后被梁武帝驳回,这次建言以失败告终。司马光在批评梁武帝不善纳谏的同时,也认为人臣的谏诤既要看对象,也须讲究方式和方法。司马光认为,“夫人君比听纳之失,在于丛脞;人臣献替之病,在于烦碎”[4]734。也就是说,人君在听纳意见方面的过失是只注意琐碎而不知大体。大臣进谏之病,亦在于烦琐而缺乏重点。
  司马光比较推崇的是张良式的迂回求进的建言方式。汉高帝六年,刘邦封了20多位大臣,其余文官武将则日夜争功不止。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看见诸将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很是奇怪。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啊。刘邦信以为真,问怎么办。张良劝刘邦先封平素自己最讨厌的雍齿为侯,这样人心就安定了。果然,群臣都欢喜地说:“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4]234司马光在“臣光曰”第15篇中称赞张良懂得抓住进言的时机,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徇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总而言之,人臣建言是一门艺术,《资治通鉴》给出的答案也非常明确,建言的内容要言简意赅,批评建议不可漫无边际;建言的形式要迂回求进,用恰当的形式让领导者接受。
  2.负面追随行为:功利型追随、不倒翁型追随
  《资治通鉴》虽然重视君臣关系中人君的优势地位,强调追随者要适应领导者的风格,但是并不鼓励将领导者的认同视为检验追随力的唯一标准。《资治通鉴》还重点批判了两种负面的追随行为。
  一种是韩信式的功利型追随。追随者与领导者相处最大的忌讳就是拥权自重,在领导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反而“乘时而缴利”。许多人认为韩信之死是因为其功高震主,但是《资治通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臣光曰”第20篇中,司马光认为,韩信被杀绝对不是“兔死狗烹”这么简单。从根本上说,不是韩信的功劳导致其被诛,而是因为韩信居功自傲,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反而伺机邀取功名,这种表现让刘邦记恨在心。司马光在论述这一段历史时,认为乘人之危以取得最大的利益,这是市井小人的勾当;论功以报答恩德,这是士君子的胸襟。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勾当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希望对方用士君子的风度回报,这不太难了吗?由此可见,功利型的追随者虽然能够建功立业,但是当其功利心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最终会伤害到领导者的信任,也会反过来影响自身的追随力。
  另一种是冯道式的不倒翁型追随。有研究者将追随者职位的晋升作为衡量其追随力的关键标准,但是《资治通鉴》持相反的态度,其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对冯道的批判。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官场“不倒翁”,他为官40多年,经历五代的整个过程,追随过13位皇帝,却能够“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褒贬不一,比如宋初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4]1665。司马光却认为忠臣当“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若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