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2月下期

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应处理好的五大关系/陶丽萍 李技文 刘科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陶丽萍 李技文 刘科军 日期:2020-03-18 17:14:54
模”,以及众多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里的优秀人才,忽略了这些优秀人才对乡村振兴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加之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人们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渴求日趋强烈,大多村民也产生了以利益导向为特征的功利化认知与认同标准,乡贤仅仅凭借其在知识文化与道德上的优势,较难获得村民的心理认同。这也导致了乡村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弱化。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乡村治理也不能离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面临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世俗的价值观的挑战。各种诱惑以及生产生活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村中青年一代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以及道德伦理观念的缺失。[1]因此,美丽乡村既要建设富裕先进的物质环境之形,更要打造美丽乡村永续发展的文化之魂。要乡村物质生活条件建设与道德文化重建并举,将乡村法治与德治融合,从而实现乡村软治理与硬治理“两手硬”。
  三、处理好乡贤知名与乡贤认同的关系,夯实参与治理之根本
  乡贤作为乡村道德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不是官方外在加封的荣誉或名号,而是在民众情感认同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权威性代表。只有真正得到民众的心理普遍认同,并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与影响力,才能在乡村各种关系与组织所构成的复杂文化网络中,充分发挥其教化民众、服务与泽被乡里的作用。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偏重于对乡贤形式上的包装与宣传,而乡贤文化对本地区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建设的引领带动性不强;加之乡贤的遴选标准与退出机制不尽合理与完善,有些人缺乏较强的民主意识与民主管理水平,存在积极性不高、作风不良、工作方式简单生硬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存在,乡贤道德理论的实践化行为的时限与可持续增长效能是乡贤融入乡村并获取村民认同的重要基础。因此,应结合乡村实际,积极发挥乡贤的优秀品质与治理能力的合力效应,将解决经济发展与收入提高、孩子教育、老人养老、乡村贫困与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等问题,作为乡贤获得自身认同与形成权威的最重要着力点。[2]要积极做好新乡贤的遴选和催化宣传工作。具体方法有:一是采取群众推荐、组织举荐等方式,推荐评选出真正优秀新乡贤,举办颁奖典礼,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二是开展“家谱、家风、家训”征集,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让广大村民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产生心理上的认同。三是广泛组织“学乡贤、做乡贤”活动,鼓励农民以身边的人和事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农村的新乡贤。四是创新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用好乡贤榜、道德讲堂、墙画、主题演讲、山歌、童谣、乡贤题材的文艺创作等丰富多彩传统形式,对乡贤的慈行义举、模范事迹进行生动展示和宣讲传播的基础上,重视发挥新媒体优势,讲好乡贤故事。以正面舆论引导营造乡贤之治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挖掘和弘扬传统乡贤文化的同时,唤起民众对乡贤的权威认同,淳化民俗乡风,树立良好地方形象。
  四、处理好乡贤培育扶持与乡贤引导规范的关系,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在这方面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应政策,在制度设计上和法律许可范围内,充分保障现代乡贤的利益和权益,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返乡创业的乡贤更多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