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11月下期
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中的领导力内核解读/杨剑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剑
日期:2019-11-06 09:44:49
工作的机制落地。按照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指标和考评制度,确保领导始终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核心目标,持续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认同度。村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也是领导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其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和能力修养与乡村治理工作的推进质量高度相关,也是广大农民理解、认可乡村振兴战略最前端、最关键的联系者,因此,应当从体制上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从组织上加大对第一书记资源保障、能力培养、全面激励的力度,真正使其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成为中央乡村治理顶层制度设计与农村基层诉求回应有效联通的黏合者。
乡村治理体系是对传统利益主体关系和权力格局的深度调整,必然会对基层党组织的协调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基层党组织就必须全面统筹乡村基层治理工作,与基层政府一道协同各种社会组织、农民活动团队广泛参与,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释放正能量。优化乡村治理的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挥“互联网+”功效,创新乡村便民服务机制,解决好乡村治理中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等关键问题。同时,全面领导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坚持自治为基,切实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优化乡村自治组织运行的制度环境,将党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真正转变为领导—合作型,保障其自治权的充分行使,发挥自治章程和村民规约的积极作用,持续强化村委会的社会合法性和村民认同度。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村党组织书记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并进入乡村工作站或服务站任职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复合联动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党的领导、基层自治、服务为民目标的一致,党建、自治、管理(服务)三者的深度融合。领导乡村全面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依法开展自治活动,畅通利益诉求表达通道,保障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推动村级事务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妥善管控利益分歧,化解社会矛盾。其中,特别要科学构建多层次的基层协商体系,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意、集民智,保障中央政策部署和基层的客观诉求得以有效对接。
全面提升党组织对组织群团的协调力和号召力,切实发挥其在提供基层服务、扩大村民参与、培育乡村文化、促进治理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确保农村社会组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定期联系的制度安排,组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共驻共建活动。鼓励农村党员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同时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骨干培养发展为党员。加强对社会组织党的工作的覆盖和指导,指导农村社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党建活动,在业务中宣传、贯彻党的决定和主张,实现党务和业务的有机结合。三是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政策保障。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落实中央政策要求,统筹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强化重点培育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农村农民生活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