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4月下期

从巡视监督到制度治党: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演进的四个维度/贾晓强 闻 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贾晓强 闻 竞 日期:2019-04-12 11:06:38
成了有利于政治秩序稳定的内外环境。巡视监督进一步疏通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避免“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的现象出现,防止了政策异化,保持了地方与中央的一致性,推进了政治生态的有序发展。
  (二)从制度设计和制度演进上讲,巡视监督有助于改进党内政治制度的运转机制
  从政治生态形成之初,便伴随着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变迁。科学的制度设计往往注重制度成本的最小化和制度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个体行为偏好,难以实现完全理性,并且制度实施效果也是多方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制度的设计者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演进中,会通过确立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来提升政治制度的有效性,通过约束性的制度建构来预防和惩处制度性腐败。
  我国的制度设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权力制衡”,我们主要通过监督机制来保障政治权力的有效运转,逐渐形成了包括人大监督、纪委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诸多监督制度。但制度性腐败的“组织结构性”,不断弱化监督制度的监督效果,甚至导致诸多监督制度的无效,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监督难题。[2]在强势反腐的背景下,巡视监督采用“机动式巡视”“巡视回头看”等形式,实现了巡视全覆盖、监督无禁区,巡视监督的效果日益凸显。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政治制度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党内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的制度支撑。巡视监督激活了整个监督体系,带动了整个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转。
  (三)从政治认知和个体理性上讲,巡视监督有助于约束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动机
  政治主体作为政治生态的组成因子,政治主体的行为动机直接关乎政治生态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政治认知体现了政治主体所认同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关系着政治主体的行为选择,影响到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生态的价值和原则。政治主体作为理性政治人,在政治实践中必然会进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博弈,个体理性直接影响到其实际的政治行为。个体在加入党组织之前,由于远离公共生活,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考验上相对虚化,然而在加入党组织之后,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后,就意味着拥有支配公共资源的权力,就面临着利益选择、个人价值与政治原则之间的真实考验。
  巡视监督对腐败分子形成了持久的震慑力,增加了腐败成本,打击了腐败行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动机构成了外在约束力。由于领导干部的决策难度和决策风险增加,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因素增多,干部晋升模式发生转变,出现了“官不聊生”的荒诞说法,在党内政治生态中出现了不作为、懒作为现象。一方面,在晋升机制和奖惩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政治寻租的“激励”,一些领导干部存在“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失衡心理”,缺乏积极进取和主动作为的服务意识,采取“无为而治”的消极不作为策略。[3]另一方面,在权力责任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部分领导干部以难以明确权力的边界为由产生了“为官不为”的惰性心理,担忧连带责任会危及自身利益,产生了“踢皮球”“打太极”等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作为、懒作为现象虽然不像贪污腐败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