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3月下期

腐败治理的公共逻辑及其优化路径/祁志伟 王浩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祁志伟 王浩骅 日期:2019-03-21 16:08:57
度地汲取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其根本原因在于逻辑内的群体对于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排列的优先顺序不同,这一事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理念盲区不可小觑。另一方面,该逻辑衍生出的新矛盾波及多元主体的切身利益。从腐败官员视角来看,若其始终没有跳出循环圈思维,没有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那么,其贪腐行为会愈演愈烈,贪腐心理逐渐成熟,对公共治理能力会形成巨大的挑战,并且通过贪腐行为不断腐蚀周围事物;从腐败官员子女的视角来看,借助一棵天然的“保护伞”便能风雨无阻,这样既容易丧失独立生活、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形成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路径依赖,又容易诱导社会其他成员养成懒惰成疾的坏风气,降低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精神与贡献力。这些既有的现象亦会在社会政策、家庭与个体之间造成不公平的事实,成为公共治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三、推进公共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公共治理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促进社会秩序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并尽可能地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稳定。推进公共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形成以政府为公共治理主体,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范式。“公共治理说到底就是全民治理,全体公众的自觉治理才是公共治理的根本目的。”[2]要创新性地思考,针对性地行动,把公共治理与家庭代际问题、贪腐问题以及教育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效的关系模式。可以认识到,只有科学认识与探寻解决矛盾、解构逻辑的有效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因此,对照隐性逻辑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理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优化治理的可创新路径则是树立教育先行理念;同时,要理顺当前社会公共治理能力与教育理念谁先谁后的关系。
  (一)解构现有的逻辑框架
  从逻辑的建构开始,再到形成过程中,非生态化的社会链接导致更多无效的政策行为产生,因此,要从逻辑主体的诸要素出发逐一寻找突破点进行框架解构。从解构方法来看,可以尝试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社会领域身份。采取较小而不宜过大的规模,抓住贪腐者的内在心理,攻破其贪腐的常规路径,具体做法就是以政策性文件规定行政人员定期调岗或者流动;强化上下级之间的监督机制,淡化官本位思想,防止权力压力带来的诸多弊端,及时建立举报监督奖励的政策机制,同时,设立自检与自纠问题监督机制,让这类群体逐步意识到社会治理需要全民守法、全民参与。其二,家庭代际关系与环境的改善。可以尝试在逻辑框架内介入第三方要素,以遏制腐败滋生与行为犯罪,例如,新思想的介入、家庭监督机制(代际监督)的介入、家庭收入公开机制、家庭代际沟通契约等。“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家风直接关系社会风气的建设,家风连成社风,社风融成国风。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社风乃至国风”。[3]现代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而家庭成员的行为对于家风的培养与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至关重要。从解构条件来看,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自发而生的社会秩序需要两个基本准则来维系,即“公法”与“私法”,此处的“私法”就可以用“家风”或“文明家庭”荣誉等进行塑造,同时,提升家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