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1月中期

从“不迁怒”功夫看儒家修身的睿见与盲区/韩中谊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中谊 日期:2017-12-06 10:11:58
,“怒当其理而不移”。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有效的社会辩论、阶层沟通、民主协商与共识达成,都将有助于社会情绪的疏导与理性平和心态的形成,形成是非善恶的正确认知与社会共识,避免怨恨“迁怒”而伤及无辜。
  此外,儒家自然没能发展出现代心理科学,但“迁怒”作为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无论是遭遇上级批评下的“迁怒”下级、社会交往受挫下“迁怒”于家庭成员、家庭暴力下妇女“迁怒”婴儿,还是社会弱势与边缘群体的非理性抗争,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压力与情绪根源,释放压力的途径(设置允许暴打橡皮人的场所)、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社会工作的介入,具有正当性与有效性。仅仅聚焦于理性的辨析或说教,难以达到理想的功效。
  合而言之,现代心理情感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古代的思想与修身智慧。一方面,“不迁怒”是社会精英自我限制权力的表现,君子道德修养方法与言传身教,对于形成正确认知与归因、避免情绪宣泄造成的误伤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权力制衡与权利保障机制、社会沟通协商与理性辨析机制、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方法对情感心理的调适等,都是现代社会科学提供的重要求解思路。类似“迁怒”这样的传统问题可能同样困扰着当代人。汲取传统资源的营养并通过跨学科的思维审视,将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反思古今生活经验,促进古今思想的交融,促进文化制度的推陈出新,并增进我们的公共福祉。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41.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3.
  [7]刘小枫.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03.
  [8]汉语大词典:第10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9]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0]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史雪莹  
  E-mail:ldkxsxy@163.com  
  电  话:0371 -  63931011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