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2月中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区协同治理的行动逻辑/朱卫卿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卫卿 日期:2017-03-16 11:45:46
引导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尤其是作为社区事业领导核心的凝聚力、辐射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惰性增强
  协同惰性是指“基于目标、权力、利益、信任和成员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协同失败、治理失效,也就无法顺利完成治理目标”[6]。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激发社会活力,社区党组织必须先激发自身活力,同时也要克服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惰性。
  1.党组织活力不足。一是不少社区党组织出现老龄化现象,党组织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近年来,不少城市为推行社区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出“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等,公开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进社区,让他们担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助理或居委会主任助理,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缺少与社区群众和各类组织打交道的经验和技巧。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型单位制社会结构解体,推动了就业方式多样化,党员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党员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由于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社区党组织无法对社区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进而无法调动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治理主体协同不畅。协同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集体参与行动过程,不仅涉及主体间的互动、参与机制的运作、参与框架平台的搭建等常规性要求,更需要将治理行为内嵌于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中。现代社会公共性缺失,主体间的差异性愈发凸显并呈现出碎片化差异,彼此间缺乏信任,每个个体都在苦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缺少社区归属和政治认同,各参与主体往往游离于治理行为与过程之外,造成协同治理支撑基础薄弱,持续推进的动力与活力不足。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社区协同治理的策略选择
  提升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国全面推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以来,人民群众对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社区治理模式改革的吁求一直在持续,这构成我们探索如何实现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现实需求,协同治理则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撑和实现路径。
  (一)政治认同:党领导和推进社区协同治理行动的逻辑起点
  政治认同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是社区协同治理的前提,它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获得社区居民等其他治理主体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并在政治共识和价值认同上达成一致,社区协同治理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第一,夯实党的组织基础。首先,根据党的组织建制要求,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成立社区党总支与党支部,开展社区党员“寻找、发展、培养”活动,发动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把社区党员培养成社区治理与建设骨干,把社区骨干培养成党员;做好社区隐型党员的查找工作,利用社区广播、公告栏、党员服务站等进行广泛宣传,在社区内开展党员普查登记工作,使社区内每个党员都能主动明确身份并置于社区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其次,改变过去社区内各类党组织互不往来、自行其是的格局,以社区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