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0月中期

我国转型期基本特点及社会治安治理创新路径/武胜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武胜伟 日期:2016-12-07 18:41:18
社会结构的裂变,不仅是经济或社会问题,而且对社会治安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各方面均产生着深远影响。
  2.社会风气恶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存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精神风貌的反映。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封闭式社会,整个社会高度强调政治性、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文化日趋强调独立性与个人主义。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空前丰富。但长期以来,社会在鼓励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制度创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领域的许多发展变化使人们的思想混乱,价值观出现紊乱,道德的自我约束力降低。新旧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出现矛盾对立,造成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在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在许多地方,功利主义盛行,核心价值观缺失,简单地把拥有财富多少作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及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尺。同时,受对外开放的影响,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垃圾也渗入中国,与人性中恶的一面相结合,导致追逐感官享受的现象日益突出,部分社会成员道德水平滑坡,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奢靡腐化思想泛滥,所谓亚文化、灰色文化盛行,使社会风气不断恶化。社会风气恶化使得社会丧失了公认的价值标准,群众对违法犯罪的容忍度大大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热情逐步消失,社会治安治理的传统文化基础遇到严峻挑战。
  3.社会心理失衡。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物资极度匮乏,绝大多数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突出,社会心理倾向于稳定。改革开放后,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层明显。有的社会群体成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有的社会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成为利益受损者和弱势群体。沦为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员会感到心理失衡、郁闷,甚至产生相对剥夺感,迫切需要找到能够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制化渠道,对精神文化和精神产品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作为改革开放受益者的强势群体,在取得一定经济地位后,更加关注个人政治价值实现,关心国家方针政策对个人发展影响等问题,试图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希望政府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在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两个群体的社会成员都可能心理失衡。尤其是弱势群体,由于经济上的边缘化、利益诉求的渠道受限、心理上的被剥夺感,使得他们对先富群体的认同感极低,对政府乃至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社会前景的预期更容易呈现悲观态势,进而容易出现与社会对立的心理,甚至可能演化为激烈的社会抗争。此外,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阶层群体,受转型期社会结构失衡、体制转轨叠加、公众信仰缺失、社会道德危机等多重影响,容易出现对未来预期的焦虑。由于短期内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致使其在心理态度、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产生焦虑、浮躁、失落等心理不适,致使行为取向过激化、情绪化,易受人蛊惑、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成为各种治安事件的参与者。
  4.社会控制弱化。按照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流动缓慢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改革开放前,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正是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缓慢,但社会控制力较强。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社会控制力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文化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