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走向精细化社会治理——基于史域、优势与路径的维度/魏崇辉 黄 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魏崇辉 黄 敏 日期:2016-09-12 16:59:56
出与民众的利益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和谐[2]。虽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不断调整,但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管理模式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引发了深层次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格局。全能政府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国内形势,于是,政府逐步还权于社会,逐步从部分领域退出并转变职能,从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社会力量得以不断强大,逐步走向独立和自治。个人权利得到解放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和进步,个人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而不是无条件地服从,从而出现了多样的生活工作方式。同时,社会组织也开始兴起,民间社团也在不断壮大。政府已经不再是全能政府而是转变为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当然,政府的适度放权不代表形成了弱政府,政府依然对市场、企业、社会有着规范、合理、科学管制的职责,只是逐渐不再事必躬亲。
  (三)精细化社会治理模式
  美国学者罗西瑙将治理定义为在统一的目标和规则下的活动,其主体不只是政府,不需要依靠国家力量来实现。库依曼指出,治理的作用不是由外部力量强加体现出来的,而是要依靠多种相互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3]。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治理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它的运转是持续的,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而不局限于政府机构。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政府性或非政府性的为满足公众需要的管理组织在一定条件下行使公共权力并获得公共利益的行为。
  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更加注重治理模式的专业化,在充分协调主体关系的同时,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实现治理目的。工业化社会造就的是政府集权化的管理模式,而信息化社会造就的是分权的、网络化的治理模式,主张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公正、社会参与等思想。精细化社会治理以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有效整合多元主体,利用已形成的多样精细化社会管理工具,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准确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专业化、协调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
  二、推行精细化社会治理的优势
  精细化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等级分明的管理模式,为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其蕴含着互相合作、公平民主、协商参与的治理理念[4]。精细化社会治理能够优越于其他的管理模式,必然有其优势和特点。
  (一)专业化的精细化治理可以借科学管理来促进科学发展
  精细化治理可以突出行政流程创新。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关注行政结果,遵循某种总体性的方式支配资源,某些地方政府简单地将社会治理等同于维稳,认为只要维持原样,遇事及时处理即可,而忽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忽视日常性、基础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建设[5]。社会治理实现精细化更多的是针对管理过程的问题,而不是体制表面的问题。这就需要行政创新,改善服务工作人员的态度,改进管理工具,特别是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管理精细化建设,使群众增强对社会管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及时与政府沟通和反馈意见。
  (二)协调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