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9月中期

《道德经》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管窥/魏长领 秦舒展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魏长领 秦舒展 日期:2015-11-13 11:20:24
强调“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道德经》强调“柔弱胜刚强”。在《道德经》看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43章)。
  刚健有为固然重要,而《道德经》更看到无为而为的高明。万事万物都是物极必反。因此,为人处世,不能一味地刚强,就像打仗时不能只知道进攻不知道退却,而应该讲究策略和战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36章)。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作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德经》告诉人们,不要逞一时之强,得一时之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公民个人,都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并根据事物的变化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稳,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道之人能够按照道的要求,即事物的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世,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道德经》强调大道无为、无为而治。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如果机会来了却不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就会坐失良机、追悔莫及;如果机会没到,或者说条件不成熟,不能韬光养晦、持重待机,而是贸然行动,必定是劳民伤财,甚至带来凶险。因此,如何处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体现着人生智慧的高低,也决定着人生、事业的成败。《道德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强调沉着冷静、把握根本、以静制动。谁能够在浑浊躁动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从而使浑浊慢慢澄清?谁能够使一个安逸而缺乏生机的社会慢慢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革新。这里面充满了动与静、浊与清、安与生的辩证关系,表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人生智慧。
  《道德经》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环境里,要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冷静,不能乱了方寸。要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而不要轻举妄动。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作清静,清静就叫作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作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作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做到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生不会遭遇危险。因此,《道德经》强调,人们要充分认识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第26章)。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45章)。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民素质提升中的道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