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精彩阅读

刘邦错封刘濞之错与犹疑之祸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立祥 日期:2013-10-31 16:30:38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举旗造反,刘邦御驾亲征。戡平英布叛乱之后,刘邦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东阳郡、鄣郡、吴郡3郡53城,以广陵为都。封王拜印的仪式一结束,刘邦就后悔了,因为他看见刘濞那个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一种不祥的阴影顿时袭上心头:这小子活脱脱一副反相。然而,诏书已下,木已成舟,何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轻轻拍着刘濞的背告诫他说:“50年以后,我大汉东南方向有叛乱蜂起,那个发起叛乱的家伙会是你吗?”刘濞诚惶诚恐,慌忙五体投地,小鸡啄米般连连磕头,口称:“不敢,不敢。”   
  一、刘濞其人与“七国之乱”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邦率军诛讨英布,时为沛侯的刘濞随驾平叛。刘濞当时虽年仅20岁,却血气方刚,英武雄豪,在戡乱之役中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屡立战功,赢得了刘邦的垂青。
  刘邦似乎用得其人。这个刘濞确实是精明强干,能力超群。刘濞治吴40余年,百废俱兴,业绩非凡。他广揽天下人才,充分运用吴地山海之利,煮海水以为盐,开铜山以铸钱,开凿运河发展交通,大兴造船业,工商农渔百业并举,特别是吴国所铸铜钱在整个汉朝广为流通,使得吴国日渐崛起,国力不断壮大,雄霸东南,强盛一方。
  这个刘濞虽然具有超强的能力,为政有方,是个治事理财发展经济的高手,但又是一个居心叵测的野心家。他虽然在刘邦面前诚惶诚恐,口称“不敢”,实际上则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家伙,时时刻刻都处心积虑地觊觎着皇帝屁股底下那把龙椅。特别是随着吴国国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刘濞急欲取而代之的野心也随之不断膨胀。作为臣子,他20多年称病不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收买人心,网罗亡命之徒,默默地做着准备,等待着发难的适宜时机。
  削藩成为刘濞武装叛乱的导火索。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听从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计划削夺吴国两郡。早已蓄谋已久的刘濞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遂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胶东王刘雄渠,自称“东帝”,悍然发动了“七国之乱”,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公开打出了造反的旗帜。
  刘濞的孤注一掷和破釜沉舟堪称一绝。据《史记·吴王濞列传》:“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发二十余万人。”也就是说,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的时候已经62岁了,年仅14岁的小儿子也随他一起冲锋陷阵,他就以自己和小儿子的年龄区间画了一条线:吴国凡14—62岁的男子全部强征入伍,概莫能外。于是,吴国动员组织起了20多万人的造反大军。在组织起国内浩浩荡荡的造反大军的同时,刘濞还联络串通其他六国共同发难,并且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企图南北夹击,四方呼应,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举夺取汉王朝的天下。
  七国联军叛乱初起,势如破竹,大有席卷天下之势。眼看狼烟四起,汉景帝刘启惊恐万状,慌乱之中不得已从袁盎之议,腰斩了晁错,企望以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请求,来换取他们退兵,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但诛杀晁错之后,以刘濞为首的叛军嚣张气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