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精彩阅读

刘邦错封刘濞之错与犹疑之祸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立祥 日期:2013-10-31 16:30:38
焰丝毫不减,依旧步步紧逼,锐气益盛,杀声震天。七国叛军遥相呼应,剑锋直指都城长安。
  景帝终于看清了刘濞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下决心倾举国之力坚决镇压。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衔命率麾下36将平叛,出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仅用3个月就将叛军全线击溃,只有赵国在坚守了10个月之后被汉军攻破。眼看大势已去,刘濞仓皇逃到东越,被东越人所杀;其余叛王皆畏罪自杀,七国被废除。
  二、启示
  (一)德行标准不可偏废
  自古“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贤媛》),“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焉。”(《论语·宪问》)意思是说,一匹上好的骏马日行千里,值得称道的不是它的脚力,而是它的德行。这就是孔子的“千里马观”。孔子在这里当然是以马喻人,借以批评重力不重德的社会风尚,警示世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首先养好自己的德行,德之不修,万事瓦裂,一切都无从谈起。从选人用人的视角来看,坚守孔子的“千里马观”无疑至关重要。
  刘邦选吴王,前提是一定要选一个拿得起、放得下、镇得住的同姓“壮王”。为什么一定要选一个“壮王”?刘邦自有他的隐衷:一是吴国地处东南,与汉都长安悬隔遥远,山高水长,汉廷的掌控颇感鞭长莫及;二是吴国地域辽阔,下辖50余城,更有山海之利,土肥物丰,人口众多,民风剽悍,于天下安危举足轻重;三是淮南王英布叛乱起于江淮之间,其后又败走吴越,虽然已被扑灭,其影响不可低估,且吴人自古浮躁强悍,倘有余波泛起,非“壮王”恐难实施有效镇压。
  为什么一定要选一个同姓王?刘邦有他的切肤之痛。一是刘邦认为异姓王靠不住。当年楚汉相争之际,迫于当时形势,刘邦不得不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后来,这些异姓王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除长沙王吴芮外,其余的没有一个有好结果。有的因为野心膨胀,谋反被诛;有的是刘邦疑神疑鬼,将他们逼上了谋反的道路,最终导致其身首异处。二是刘邦坚信不分封同姓王就无法做到国祚永续。任何一个帝王无不梦想自己屁股底下那把龙椅能够子子孙孙无穷期地传下去,刘邦也不例外。他在总结秦朝短命的历史教训时,错误地以为秦亡就亡在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所以,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称帝后,一方面处心积虑地诛灭异姓王,一方面又大封同姓王,并与群臣共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者共诛之。  
  谁是这个同姓“壮王”的不二人选呢?刘邦把刘氏宗族上上下下的男子过了筛子又过箩,细细地筛查了一遍又一遍,年幼的年幼,弱智的弱智,吊儿郎当的吊儿郎当,要选出一个堪当大任的人,难呐!所幸还有一个鹤立鸡群的刘濞:20岁,不大不小,年龄合适;能言善辩,能征善战,能力合适;虎背熊腰,仪表堂堂,形象合适;曾参与平定英布叛乱,经过历练,有经验,经历合适。刘邦大腿一拍,别无选择,就他了!
  刘邦真可谓用心良苦。为选一个合格的吴王,他该想到的都想到了,不该想到的也都想到了,唯独一个至关重要也是最为要害的问题没有想到:刘濞这人的德性如何。挑了又挑,选了又选,选来选去,选了一个大汉王朝的叛逆去当吴王。这种人能力不强则已,能力越强,其危害性和破坏性也就越大。刘邦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