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精彩阅读

刘邦错封刘濞之错与犹疑之祸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立祥 日期:2013-10-31 16:30:38
择不可谓不慎重,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慎之又慎地埋下了国家日后动乱的祸根。他忘了孔老夫子的教诲:“骥不称其力,称其德焉。”一叶障目,忽略了选人用人的德性标准,酿出了日后无穷的祸患。
  (二)知错即改知易行难
  人难免会犯错误。选人用人的错误与其他方面的错误相比,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属于“种错误”或“母错误”。所谓“种错误”,即用错一个人犹如埋下一颗错误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一定会生长出一颗苦果或恶果来,但这颗苦果或恶果的长成必然会经历一定的时间,从而使得这种错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刘邦册封刘濞为吴王,到刘濞发起“七国之乱”,中间经历了40多年。在刘濞公然举起造反的旗帜之前,册封刘濞的错误刘邦未必会认账,世人也无从找到判断的依据。所谓“母错误”,即用错一个人犹如酿成了一个滋生错误的源泉,其危害虽肇始于某一个点或某一局部,由此而衍生的麻烦或祸乱却呈弥散性蔓延之势,其后果不可估量。刘邦册封刘濞为吴王,埋下了后来吴国动乱的祸根,进而引发了其余六国的反叛,引发了北到匈奴、南至闽越,乃至整个大汉王朝的地动山摇。这是刘邦在当初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的。
  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刘邦素以知人善任和知错即改为史家所称道。他非常腻歪韩信,对这个钻裤裆的“胯下小儿”厌恶至极,然经萧何一再推荐,断然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公元前203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情势岌岌可危,韩信却乘其危难之际求封“假齐王”,刘邦气得破口大骂,张良、陈平急忙暗中踩他的脚尖制止,刘邦随机应变,马上改口,骂骂咧咧地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高祖本纪》)立即派张良前去册封韩信为齐王。他恨雍齿恨得牙根痒痒,念其屡立战功,不忍诛杀,当发现部队有骚动的迹象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建议,急封雍齿为什邡侯。他对左司马曹无伤信任有加,当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私通项羽,逃回营帐后顾不上喘口气,便立即砍下了曹无伤的脑袋。
  册封刘濞为吴王,刘邦究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还是有别的什么缘由,我们不得而知。依刘邦的秉性,在觉察到此项任命有误之后,他应当像当年立马砍下曹无伤的脑袋那样,雷厉风行地果断纠错。然而,非常遗憾,这一回刘邦让我们失望了。从史书留下的文字来推究,封王拜印的仪式结束以后,刘邦后悔过,犹豫过,对刘濞有过提醒和警告,但再没有采取别的什么举措,听任这个“种错误”或“母错误”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生长、蔓延。既然认识到了选用刘濞是一个错误决定,改与不改全在一念之间,仅仅一念之差,酿成了日后刘濞举旗造反之祸。倘刘邦知错即改,历史的发展将会呈现另一幅图景。遥想当年“七国之乱”,联军旌旗遮天蔽日,声势震天,剑锋直指汉宫,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倘不是周亚夫与窦婴镇压得力,大汉王朝眼看就要被掀个底朝天。倘刘邦地下有知,见到这阵势,依他的无赖痞性,不知道他有没有勇气吞下这包价值昂贵的“后悔药”,也不知道他的第一反应是掴烂自己的脸,还是砍下刘濞的头。
 
  (作者系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凉 风  
  E-mail:ldkxlf@vip.sina.com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