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干部能出能下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吴顺贤 日期:2011-06-15 17:28:58

  干部队伍的优劣是我们党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而又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问题。

  当前,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干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打击了干部的事业心和创造性。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势必影响干部健康成长,束缚干部谋事、想事、干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本文拟对干部能上能下、能出能下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原因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打破制约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瓶颈”,探索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提供一些思路。

  一、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2002年,中央颁布了《干部任用条例》,对优秀干部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确保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正、公开、透明和规范。但从干部任职资格和条件来看,比如年龄的门槛、任职硬件的门槛、个人身份的门槛等又在一定层面上制约了优秀基层干部的成长。《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且“一般应当具有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仅就这几条规定,就足以使基层的年轻干部望而却步。另外,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执行部门和领导误读、曲解《干部任用条例》,层层走样,使得干部出口不畅,进口紧缩,导致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多年来,一些地方干部选拔任用唯“年龄论”,把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人为地排斥在提拔使用的视线之外,造成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这是干部队伍选拔任用的一个怪圈,一方面提拔年轻但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另一方面却将处于能力黄金时期的干部排斥在领导岗位之外。许多四十至五十岁、正处于精力旺盛和工作经验丰富的黄金时期的干部被排斥在领导岗位之外,提前结束了政治生命和工作生涯,造成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被压在“天花板”下。这种人才晋升的“天花板现象”,无疑给党的干部队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一些经验尚不丰富、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岗位要求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即使工作起来力不从心,没有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但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能“稳坐钓鱼台”,这是目前党政机关工作效率不高、人民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部分干部失去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能力的动力,而且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自律意识、自学意识、自励意识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也是官场腐败风气久治不愈的重要源头,时下盛行的领导干部“三三制”(三分之一搞关系、三分之一泡会议、三分之一猛作秀)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们以县一级来作说明。乡科级干部一个县少则有几百人,多则千人以上,而县(市)级领导班子每次换届也不过补充十余人,许多干部等了一届又一届,那一种想干事、渴望有所作为的热情和激情随着时间而消失殆尽。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在基层工作的出类拔萃的成功者,也无非谋得个正科级而告终,按部就班、无所作为成为相当多基层干部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