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班子配备改革对县乡干部成长路径的影响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花子 郭庆舜 日期:2011-05-09 17:48:01

  干部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干部自身的努力是干部成长的基础,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干部成长的关键,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干部成长的依靠,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是干部成长的保证。综合分析,干部的成长也有其规律可循。长期以来,各级党委在干部工作中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干部升迁去留路径,这一路径在2006年换届工作后发生改变。2006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县、乡都顺利进行了领导班子的换届。换届中采取了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增加党委与政府成员交叉任职、积极推行干部交流、大力提拔年轻干部等举措。新的县乡领导班子已运行四年,当前正值县乡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关键期,不少地方对县乡领导班子进行了届中调整,或者准备进行届中调整,为下一轮县乡换届作干部上的准备。为此,本文就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对县乡干部成长路径的影响开展讨论,旨在为组织部门选拔使用县乡干部提供参考。

  一、配备改革前县乡干部成长基本路径分析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县乡干部成长路径。改革开放以前,党的干部资源较为贫乏,干部工作不够规范,干部成长路径不够明朗。“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党中央就扭转了干部工作中的不正常现象,确立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方针,并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特别是高度重视新老交替的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党的领导的稳定性,必须用极大的努力,选拔和培养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使他们参与各级的各种领导工作,得到更多的实际有效锻炼,逐步从老干部手中接好班。为此,1982—1984年,在各级领导班子换届时,一大批有文化、有学历的中青年干部被破格提拔到县级以上领导岗位特别是主要领导岗位上来,不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普通干部被直接安排到了县乡领导岗位上。

  (二)改革开放中期的县乡干部成长路径。1984年以后,党中央下发了几个文件,要求加强党的干部工作,使干部成长路径逐渐规范和明晰。1986年1月28日下发的《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八年的干部政策,指出了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选人用人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做到公道正派,光明正大。选拔干部要实行民主推荐、广泛听取意见、进行考察、党委集体讨论、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等。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党的干部政策的进一步规范,但对在一个台阶上工作多长时间没有明确的限制。这一时期,乡镇领导干部大多是由当地出生的乡土干部担任,一般由在乡镇担任农技员、文化员、广播员、电影放映员、财政干事、武装干事、村党支部书记等的干部经选举担任乡镇领导。由于这些同志身份比较复杂,且年纪较大、文化素质偏低、家属在农村务农交流任职比较难等,乡镇干部的成长路径受到一定限制,但干部成长讲资历、讲台阶、重公认。一般的成长路径是:乡镇股级干部、副乡镇长(党委委员)、副书记、乡镇长、书记。这一时期,县级领导干部成长路径开始趋于稳定,原则上没有在乡镇工作过的干部难以提拔到县级领导岗位上来。县级领导班子换届为三年一次,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