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解决年轻干部逢提必疑问题须补齐“制度短板”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单士瀚 日期:2014-02-24 09:07:17
部选拔问题,专门的制度还比较少,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这方面的标准也存在原则性强、自由度大的问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但对于优秀的标准并没有具体的界定。一些地方虽然也针对破格提拔优秀年轻干部做出了规定,但对优秀的界定偏于笼统,如“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群众公认度高”等,这样的标准几乎可以轻易地被套用在大部分被提拔人选身上。由于标准不统一,各地方以各种不同的标准提拔年轻干部,既造成了选任的随意性,也难以让公众信服,容易导致质疑和争议的产生。
  2.信息资源不对等。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公众理应对选拔什么样的干部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特别是工作时间短、工作经历少的年轻干部,更需要主动公开信息,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年轻干部的各方面情况。然而,在现实的年轻干部选拔中,情况却恰恰相反——动辄出现事前无声无息、事中暗箱操作、事后“挤牙膏”式回应的现象。大家对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常常知之甚少,甚至还出现了河北29岁代县长简历被称为“机密”、不便公开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连基本的信息公开都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这样的提拔如何让公众不起疑?
  3.监督管理不到位。年轻干部由于特殊的年龄特点,提拔速度上快于一般干部,其中一部分还是破格提拔,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对年轻干部选拔的监督管理应当更加严格规范。但一些受到质疑的典型案例存在明显的提拔任用程序不规范现象,违反程序、绕开程序、曲解程序等问题时有发生,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监督和纠正,这说明监督机制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虽然在各项干部选任制度中都有监督的内容,并且专门出台了“四项监督制度”,但实际中依然存在怠于监督、疏于监督、惮于监督等问题,如广东揭东27岁副县长多次违规破格晋升,却能够一路绿灯,这不能不说监督制度上还有较大的漏洞。
  4.舆情处置不妥当。对政府的工作予以关注和质疑是公众的基本权利,本无可厚非,但当年轻干部提拔引发舆论关注时,不少地方政府在应对处置上缺少章法,出现各种问题。有的是消极回避型,迟迟没有回应,试图以沉默让舆情“自然降温”;有的是隐瞒护短型,对存在的问题刻意掩盖,为提拔对象辩解,试图蒙骗过关;还有的是息事宁人型,面对汹涌的舆情,匆匆将已提拔的决定撤销了事,没有理由也没有结论,以求躲开舆论风暴。从长远来看,这些只顾眼前、各自为战的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公众的疑虑,导致年轻干部逢提必疑的现象愈演愈烈。
  三、补齐年轻干部选任工作“制度短板”的思考
  虽然当前年轻干部提拔出现了逢提必疑的现象,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依然是必须坚持的重要方向。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补齐“短板”,让年轻干部选拔工作公正、公开、公平,让社会监督回归正常轨道,从源头上消除逢提必疑现象。
  1.夯实基础,完善选任制度。一是明确选任标准,对年轻干部提拔的条件、资格,特别是破格提拔的“优秀”标准要做出明确的界定,解决标准不一甚至“萝卜选拔”等问题。二是规范选任程序,科学设计有利于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选任程序,准确衡量年轻干部的品德、才干、潜力,真正选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