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跳出“转型陷阱”关键在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曾 琼 日期:2012-08-16 15:19:41
解决的是民生问题(收入分配、社保、医疗改革分别占65.9%、44.1%、22.4%)和政治改革(33.6%),当前改革给人最明显的感受是“难了”(66.3%)和“慢了”(54.3%),改革的最大阻力则是“既得利益群体强大”(57.9%)。归纳起来,目前民众认为改革绩效并不尽如人意,渴望民生和政治领域更深入的改革。
  既得利益集团是如何弱化改革共识的?历史经验表明,改革常常被既得利益集团利用,沦为他们攫取利益的工具,例如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造就了一批新的富豪。改革就意味着新一轮的权钱置换,意味着一批腐败分子的“致富”,百姓对于改革似乎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这就是改革合法性的丧失,改革的认同危机也随之产生。政府为了增强合法性,就在政治、社会体系外寻求合法性来源,而发展经济的效果最为明显,稳居不下的经济增长率、令人惊叹的GDP,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百姓对改革的质疑,在“增长主义”的推动下,改革走上了不断自我强化的扭曲之途。
  三、打破既得利益格局:跳出“转型陷阱”
  既得利益集团在“转型陷阱”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要跳出“转型陷阱”关键在于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打碎既得利益集团对权力、资源的垄断。既得利益集团是由社会内生的,既不能靠强力摧毁,也不能奢望其自动消亡,最有效的措施是遏制与平衡。
  (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从顶层设计入手遏制既得利益集团。中国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需要直击既得利益集团的勇气与魄力,而由于改革自上而下的特性,顶层设计则是重启改革的起点。顶层设计把握的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应该体现国家性质,充分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因此,在议案提出以前,官员及代表们应实实在在走基层,了解普通民众真正的利益诉求;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应增加向底层和中层弱势群体倾斜的权重,而不是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的高度对其进行打击,虽然可能会产生短期的震荡,但是比起“癌化”来说,这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第二,加快政府转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要政企分开,切断权力与资本的联系。政府与官员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在应然的层面上讲应该处于超然的地位,不带任何价值偏好,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在具体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对于公权力的约束应该放在首位,然而中国作为强大政府,对国家实行全面管控,公权力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为了理清权力与资本的关系,要果断地切断政府官员与商业的不正当联系,要加快国企改革,改变国企高管的国际化高薪体系。
  第三,加快民主化进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党政官员竞争上岗机制,强化干部向群众负责的意识,约束干部的行为;城乡代表比例一体化对于增加乡村代表性有重大作用,但是,只要精英政治性质不变,它对于真正的底层群众作用就不大;在政策制定前召开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各利益集团要进行辩论,防范权力的暗箱操作。民主机制是打击既得利益集团的最好武器,而全方位的监督,使政府决策和运作透明化、公开化,也是防范既得利益集团非法干预政治过程的重要手段。
  (二)规范既得利益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