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跳出“转型陷阱”关键在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曾 琼
日期:2012-08-16 15:19:4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然而人大代表的构成却大有玄机。据统计,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扣除港澳台代表后共有2926人,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体制内公职人员和社会从业人员两大类,其中,公职人员共2650人,占90.6%;社会从业人员仅276人,占9.4%。从代表职业的性质来看,比例最大的是官员(含国企、事业单位等公营机构官员),有2496人,占总数的85.3%;第二大群体是民营企业老总,有235人,占社会从业人员比例的85.1%。由此看出,不管是公务员系列还是社会领域,影响国家决策的都是领导人物,显然,他们属于既得利益者。另外,既得利益者就算不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也能通过他们的关系网游说相关人员,使其成为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中实现既得利益者的偏好。
3.输出阶段:既得利益集团影响政策执行
改革的结果与改革意图总是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系的实际作为,即政治输出(政策执行)。既得利益集团在政策执行中可能是主体,也可能是客体,当政策出台以后,利益相关者都会对政策效果进行预估,若对其有利就会大力支持,反之则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减少损失。既得利益集团因其自身对社会共同利益的损害,往往是被改革的对象,而他们不可能支持针对自身的改革,所以他们就会使尽浑身解数对政策执行施加影响。既得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拥有广阔而强劲的人脉,他们会充分利用这些人情网络对政策执行者进行游说,甚至利用非法手段如钱权交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改革往往会涉及很多利益主体,既得利益集团之间发生冲突也是常态,而夹在他们之间的政策执行者则左右为难,难免会阳奉阴违、互相推诿,以致政策“失灵”,政府遭遇信任危机。
4.结果:既得利益集团格局巩固
民众最关心的并不是改革路径与过程,而是改革绩效,即收益的多少。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政策制定、执行的最终结果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格局的巩固,是结构和制度的双重固化。从结构上说,是对既得利益集团强势地位的重新巩固,社会身份固化趋势加强,权贵精英、中间阶层、底层构成的金字塔结构没有改变,阶层间流动不畅。从体制方面看,定型下来的是权力和市场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混合型体制,权力过度干预市场,一方面破坏法律权威,阻碍政府的法制化转型;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干扰市场竞争秩序,弱势群体在既得利益集团面前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另外,经济渗入政治决策,政府滋长利益特性,与既得利益集团结盟,改革放缓甚至停滞。在“转型陷阱”这种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下,经济社会发展愈加畸形化,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累积,使得改革愈加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5.反馈:改革共识消减甚至破裂
反馈对于政治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民众对改革的态度与认同程度通过反馈对以后的改革产生影响,直接影响改革动力的强弱。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1992年“南方谈话”以及“三个有利于”的提出不仅解放了思想,还形成了改革共识,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近期,有学者呼吁重聚改革共识,因为我国改革共识已经在破碎的边缘。当下民众对改革究竟是什么态度?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近期的调查结果,民众普遍关注改革(94.2%),因为改革关系着社会公平,民众最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