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善治及其与德治、法治之异同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龚建平
日期:2011-12-14 10:06:47
殊地位要求对治下民众负有引导、扶持和监管责任。德治和现代法治不同,因后者以承诺人的自由为前提。人是自由的,故应对行为负责。反之,毫无选择余地,也就谈不上责任。这显然预设人们据以为行为前提的诸理由如自然差别和社会制度都是合理的。相反,德治则发现人不免生活在并不完美的现实中,掌权者应对决定行为的有形或无形的背景负有责任。 在经济发展及人民主权的今天,伦理政治要更丰富和完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社会肌体在商品化浪潮中如何不致人性物化?在自由和极权之间,究竟作何取舍,才能既适应时代发展又继承优良传统?问题不是非此即彼那样简单,结论起码应是:不能既不让人们自由,又不对他们负责。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发生深刻变化:乡村农业向都市商业转变、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伦理本位条件下的德治向法治转变。这些变化,既掺杂着传统惯性的某些滞后现象,也有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利益地位上升,而交往手段更新,使伦理异化加速。乡社中人际间的依赖性因宗族社会的动摇而被动转为或是依附大小权势的裙带,或成孤立无援仅具统计学意义的数字,社会学上俗称熟人社会;原来基于宗族之上的政治极权虽失去了旧的社会基础,却因近代民族和政治问题突出而获得新的空间,又因个体背后总有群体伴随,兼之人事权、财权、物权的高度一致使官本位空前强固;伦理本位社会与宗法家族脱钩,价值观从道德追求到成本核算和对成功的追逐,结果是造假盛行、熟人沾光却无人切实地负责;近代以来的文化反思在自觉层面将儒家伦理抛弃不顾,即使在无意识层面,仁的双向性、修养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均不复其题中应有之义而致道德沦丧。如何在工商文明中实现德治、在德治体制中贯彻法治,似为难题。 善治要解决的不仅是法家视民众为“王资”的问题,更是如何维护道德文明而不滋生依赖性、发展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却不导致官本位、尊重知识能力却不破坏人伦道德、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却不致人性物化的问题。儒家伦理的优长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价值理想和实现它的方法论原则,而且有培养人的普遍必然的社会基础(家、宗族)。而在新的时代,道德文明要求人们在商品关系深入、经济生活丰富的同时,仍然拥有自由、自主的人格;在极权政治延伸到商品经济社会每个角落的同时,在人与人、人与物乃至物与物的交往(换)关系中,实现其“名正”。于此,职业道德、领导责任、社会公德均应有相应的重视,并使之更细化。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