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关于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思考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黄 林 日期:2011-06-30 15:53:25
理职能逐步向基层倾斜、转移,基层党组织及其干部必须适应要求、主动到位,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积极发挥好导向作用、推进作用和协调作用,增强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以“有为”争取“有位”,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提高社会认同程度,增大党建工作影响力。四是坚持以推动促进中心大局的实效来检验工作。以推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主要尺度,最终落脚到社会的认同度、各方的支持度、群众的满意度上来。评价经济效益,要看党的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评价政治效益,要看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执政能力;评价社会效益,要看是否有效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评价预期效益,要看发展态势和后续效应。

  三、进一步完善吐故纳新机制,确保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先锋队伍。针对全国党员队伍规模庞大,党内新陈代谢机制不健全,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实状况,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结构、优化队伍。一是保持党员适度规模。建立发展党员计划调控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把党员总数与人口总数的比例控制在适当范围,防止降低党员标准、突击入党、无节制地大量吸收党员。二是优化党员构成分布。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围绕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战略,注重把那些适应需求、素质优良、在各条战线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优秀人才吸收入党,真正体现我们党作为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代表形象和整体素质。三是疏通党员出口渠道。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及时进行组织处理,并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对那些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的老党员,可以探索建立“荣誉党员”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培养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生机与活力。应当明确,党员作为组织一员,必须是听从指挥、执行纪律、完成任务、带头作奉献的坚强分子;同时,作为社会一员,党员自身也存在生存发展的自然需求和竞争压力,并希望得到党内更多的关怀培养。为此,应当形成这样一个长效机制、这样一种示范效应:党员一旦进入党内,就能够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培养帮助,通过党组织提供的各种机遇和平台,不断加强学习锻炼,使个人能力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显现出良好的竞技水平、发展能力和比较优势,从而真正增强党员身份的光荣感、自豪感,提升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一是制度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自身的工作业务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发展能力。二是常态化的关爱帮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党员切身利益需求,注重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帮扶,使他们感受到组织集体的温暖。应当推广“三个服务”,即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激励,使广大党员增强归属感、责任感。三是正常化的民主实现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党员民主素质现状,采取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相协调的民主建设模式。积极创设载体、疏通渠道、完善机制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