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2月下期

公共利益悖论与公共利益实现的可及性提升研究/王 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 晶 日期:2022-01-26 09:11:58
  【摘  要】从“成本—利益”视角出发,一旦具体政策措施的受惠主体不统一,就必然出现政策成本承担者和政策利益享有者,只要出现“成本—收益”的结构性失衡,则必然造成民众公平感的缺失,引致公共利益悖论。避免公共利益悖论的关键在于弱化政策利益与政策成本的“分散—集中”态势。领导者在关注总体性激励情境实现的同时,还应兼顾大众的政策成本支付情况,多履行权力掌控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领导者要增强科学规划意识,以兼具可及性与公众接受度的操作工具避免政策成本或利益的过度聚集。
  【关 键 词】领导者;公共利益悖论;利益分配;政府干预
  【作者简介】王晶(1982— ),女,中共河南安阳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领导、管理等。

  【中图分类号】C933;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24-0031-04

 

  从持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到精准扶贫,充分展示了国家在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上的努力与创新,也显著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实现了“总体性激励情境”[1]。但需要注意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时引致诉求的多样化与民众认知的动态变化。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新情况层出不穷,“总体性激励情境”虽然有效提升了社会整体利益水平,但并未实现民众获得感与公平感的共同维系。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公共利益分配仍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则利益受损,其显著表现之一即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取地方经济增长,以及区域治理过程中对邻近地区利益保障的相对忽视。从公共政策设计环节进行挖掘则不难发现,其从一开始就可能存在局限性和短视性,政策设计者试图提升整体社会利益水平,却因为对某一领域或群体的优先关注而造成了实质上的利益分配失衡,这也即理论上的公共利益悖论。[2]伴随着法治化和民主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民众对于公共利益的认知日益完善且日渐敏感与警觉,公共利益悖论现象一旦出现就容易诱发舆论危机,从而加剧政府治理难度。因此,如何使“总体性激励情境”更具体、真实地表现为个体获得感与公平感提升,就成为现代化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关乎政府政策利益分布的集中和分散。回归“成本—利益”的传统模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不同个体的获得感与公平感变化。

  一、基于“成本—利益”视角的公共利益悖论
  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来看,其必然希望实现公共利益公平分配,希望相关措施能得到社会民众的最广泛支持,也力求通过公平公正的充分体现而规避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与治理风险。但缘何具体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情景,公共政策设计与公共利益分配背道而驰?从“成本—利益”视角来看,就在于具体政策措施的受惠主体不统一,从而必然出现政策成本承担者和政策利益享有者。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以“政策决定政治”的命题对公共利益悖论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解释。[1]他认为,即使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具体项目,也必然存在成本付出、义务承担和利益享受,落实到行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大众参与其中、有所付出,最终成效却由特定人群优先享受的情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