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9月下期

共生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溯源及赓续/王雪梅 教军章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雪梅 教军章 日期:2021-10-19 11:25:15

   

  【摘  要】发轫于生物学的共生思想业已成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现代社会思维方式,为人类社会解决各种危机问题提供了从共生共在到共享共治的逻辑演进思路。中国传统文化虽未直言共生,却孕育着丰富的共生思想资源,为共生思想在新时代的研究注入了思想动力,极富启发性。作为共生思想赓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 键 词】中国传统文化;共生思想;大同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王雪梅(1980— ),女,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后,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生态文化等;教军章(1962— ),男,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管理哲学、组织管理等。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治理制度现代化协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BZZ042);2020年黑龙江省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东北边疆生态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LBH-20186)
  【中图分类号】C933;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18-0113-04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我们党多次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生是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类群普遍存在的密切联合、需求互补、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能力和普遍法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源性的自然现象。20世纪中叶以来,学术界对共生的研究从生物学界渗透并延伸至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进展。共生已从具象化的自然生存法则上升为抽象化的社会科学观念,演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现代社会思维方式。
  共生思想极具平等性、友爱性、包容性、生态性的特征,倡导一种更具深度、更文明的人类合作方式,主张多元主体互依互助、互学互鉴、共享共进,同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高度契合的,是符合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互通互联特征的人类理性选择,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宽广的应用前景。尽管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没有直接出现共生思想的概念,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共生思想因素,具有共生思想产生的丰厚的文化传统背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国历代先贤始终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认知体验中探索万物共生的逻辑。
  一、知心尽性:共生的伦理基点
  对人的本性问题的探讨始终居于中国思想史的主导地位,修齐之道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尽心知性、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更是儒家历代先贤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尽心知性的心性论,解析了人类行为活动最基本、最深刻的根源问题,是人类走向共生的伦理基点。
  孔子讲求仁爱,仁者爱人。仁爱中包含着共生的诉求,因为有仁爱才有宽容,才有和合的环境,才能产生共生。孟子沿袭了孔子的仁义之说,第一个系统提出了人性论,其核心内容是“性善论”。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孟子要求人具有为善的恻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