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培养路径探究/谷 玲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谷 玲 日期:2021-04-01 16:54:09

 

  【摘  要】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部法治思维缺失主要表现为责任虚化、程序思维异化、法律意识弱化、改革创新的意识不足。培养基层干部法治思维需要加强党对基层法治建设的引领;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规范履职行为;加强对微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健全教育培训、奖惩、考评机制;营造法治氛围,宣传法治文化。
  【关 键 词】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法治思维
  【作者简介】谷玲(1979— ),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政企合作。
  【基金项目】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项研究课题“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研究”(课题编号:ZX2019001)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4-0103-03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需要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探索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形成更有效的乡村治理新秩序。这对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法治思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部法治思维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责任虚化
  长期以来,基层事务繁杂、琐碎,人手不足、部门分工不细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基层权小责大、无权有责等情形长期存在。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造成基层干部工作中规范化操作依据不强,模棱两可和弹性空间过大,从而降低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具体工作和事务中,一个人往往身兼数职甚至跨部门工作,各部门之间权属不明、职责定位混同,导致分工不明,相应的责任、管理和风险等难以有效地分配和落实。基层干部履职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法律风险意识存在比较明显的虚化现象,尤其是在责任分担领域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责任无限放大,如借着属地管理名义让基层承担无限的责任。日常工作一旦遇上特殊时期或重要事件,日常工作都要让位,这逼迫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惯于权衡和把握。二是责任无限压缩,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会权衡利弊,如不好干、不愿干或者无利可图的工作可以随意找理由推诿扯皮。这两种现象与法治思维对规则至上和责任明晰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
  (二)程序思维异化
  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基层干部程序思维的培养本身相较于其他干部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基层政府对具体工作设定的标准往往是事情办成没办成,而非事情是怎么办的。这种思维模式导致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重追求效果,而对于过程的要求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予考虑。所以法治所要求的程序思维极易发生异化。一是严格依照程序办事,这种严格可称得上严苛,如社会上出现的“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等事例就是这种严格依照程序办事的极端证据。二是完全不管程序,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唯一要求和准则。
  (三)法律意识弱化
  当前,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方式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法律意识都有很大提升。但是,基层社区人情的思想氛围依然浓厚,用权压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基层处于我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