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从“亲而誉之”到“不知有之” ——《道德经•太上》的现代行政伦理启示/周生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生虎 日期:2019-11-06 10:05:50

   【摘  要】“不知有之”反映了对道的尊重,老子将其视为政治统治的最高境界,从现代行政伦理考量,其也是行政伦理建设的更高境界。从“亲而誉之”到“不知有之”要注重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从权力本位回归到权利本位,从管理走向善治,从注重显性政绩到更加注重隐性政绩,从追求道德感性到追求制度理性。

  【关 键 词】《道德经》;现代行政伦理;“亲而誉之”;“不知有之”;善治;制度理性
  【作者简介】周生虎(1982— ),男,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文艺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高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为政观与大学生党员行政伦理培育”(项目编号:2016SJD710215)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22-0071-04

 

  行政伦理又称行政道德,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所应确立和遵守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和伦理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道德在行政领域内的体现。行政伦理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传统政治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现代行政伦理建设提供理论滋养,《道德经•太上》所描绘的“不知有之”的理想境界给现代行政伦理建设以深刻的启迪。

  一、“不知有之”:道家的政治理想
  《道德经•太上》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有别于儒家的“德治仁政”、法家的“以刑去刑”、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有为”观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形而上的宇宙论高度出发,提炼出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系统化的政治哲学思想,勾画出另一幅戡乱治国、重建秩序的美好图景。《道德经•太上》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在这一章中,老子完整地提出了治国理念,描绘了道家的政治理想国。老子将政治统治方式由好到坏分为四个层次,“太上”意指至上、至善、最好的统治,是老子最为推崇的治国方式。处于“太上”层次的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恪守本分,小心翼翼,信守承诺,自然获得百姓的信任。相比“不知有之”,“亲而誉之”则等而下之,仅处于第二个层次,统治者推行仁政,亲民爱民,积极作为,获得百姓的称赞和拥戴。第三个层次的统治崇尚威权,统治者严厉冷峻,通过严刑酷法推行政令,百姓畏惧。最次等的统治者庸碌无为,不守诚信,甚至与民夺利,统治的合法性荡然无存,自然受到百姓的蔑视。
  “不知有之”的理想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凝聚着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要旨。老子从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思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运行规律,体现了对自然之道的敬畏和对民众生活的关切。“无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治的限度与边界,在此意义上,“无为”与“无违”相通,其主体是政治精英,客体是“道”,即宇宙天地规律。“无为”旨在告诫统治者要把握权力行使的边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放纵自己的政治欲望,过度作为,以此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