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4年第6期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构成要件、生成条件与评判标准 ——基于对“亨廷顿假设”的批判/马光选 张 健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马光选 张 健
日期:2024-12-19 11:12:15
;党争”。关于这一点,弗朗西斯?福山专门著述承认了美国政党恶性竞争相互诋毁、相互拆台、相互否定所导致的政治秩序混乱和政治衰败现象。[19]
(四)“以人民为中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民心基础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经济社会总体的高质量发展、进化和迭代,并且不断实现发展成果能够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在共同富裕方面做足文章,推动分配和再分配环节的高质量公平与正义,有效降低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群众获得感长时段的持续满足。这就要求在民主体制方面“将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参与、人民的协商、人民的监督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将人民民主所追求的民主性质与民主运行的质量有机结合的目标”[20],以回应式民主、参与式民主、协商式民主与监督式民主四大运作形态为主要内容,构建出较之于西方民主政治更为高效、更具人民性的中国式民主政治的新形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现代化成果分配的全过程中来。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实践,“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凸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担当与治国情怀,统合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21],真正继承和落实“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中国几千年政治文明积累下来的优秀经验。如此,“江山”和“人心”才能实现完美统一,保证江山永不变色。
三、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与理论优势
从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现代化挑战了“亨廷顿假设”中有关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相关判定,形成判断中国式政治现代化条件下有关政治体制优劣新的标准:政治生活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强弱,政治秩序的有序性高低,政策资源的配置结果是否公平正义。参照这些标准,对比中西方政治现代化实践,可以看出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形成了如下几方面优势。
(一)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历时性分配正义提供了评判国家制度优劣的历时性标准
基于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判定标准,社会成员不能因为某一个时间节点上或时间段内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不完美,就怀疑整个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后发赶超性的现代化过程,不得不采取非均衡化的发展战略,肯定会以阶段性的倾斜性策略协调政策资源配置的侧重点,进而通过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政策协同,在无法做到共时性公平的情况下,“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分步协调发展机制”将整体发展规划在不同历史阶段上进行分步落实,努力实现历时性公平。因此,对于当前某些群体、行业和区域的弱势地位,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历史承诺和政治责任的驱使下,必然会给利益受损群体以回报,不会让老实人吃亏。[22]
(二)中国式后发政治现代化实践和理论模式打破了西方有关政治制度评判标准的垄断
西方国家判定政治现代化体制的优劣,往往以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民主、自由、参与等主要内容作为普世标准,但是“普世价值是一种以抽象人性论为依据、以绝对的普遍性为方法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称为普世价值,以达到他们西化和分化的政治目的&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