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7月下期

社会治理效能感与人才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对河南省相关情况的分析/岳 磊 刘 乾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岳 磊 刘 乾 日期:2021-08-30 10:51:32
关怀与社会帮扶。
  (二)以公共安全为基,筑牢心理安全防线
  公共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作为衡量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向度,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任务。转型期公众民主意识觉醒以及对公共事务关注度的不断攀升,对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公开,确保正规渠道充分及时披露消息,阻断一切诱发不安的小道消息。其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社会风险综合预警系统,组织治安、交通、环境等部门搭建协同预警平台,并纳入社会心理预警机制以及时监控、预测大众社会心理。再次,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定期定向在基层社区开展安全普查,有针对性地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开展社会安全教育活动,促进居民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提升。最后,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采取预测预警、预防规划、应急救援、应急保障等全过程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三)以公共服务为先,提高社会治理普惠水平
  社会公共服务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路径,其数量、质量、公平分配与社会治理状况好坏密切相关。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与责任主体,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明确自身定位,认真履行职责,公共服务才能切实为公众带来利好。一方面,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在政府主导下动员市场和社会多元力量进入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秉持效率最优原则,采用公开竞标或专业评估的方式公平选择最适合的单位和组织承担公共服务供给工作。另一方面,明确各项公共服务发展的优先次序,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最迫切、最需要的服务中。此外,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转移政府支付力度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之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使之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
  (四)以公平正义为本,确保获得感有效达成
  公平正义是彰显社会治理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公平感反映了公众对收入差距、社会歧视等方面最真实的切身体会。较高水平的公平感知,作为一个明显的信号,投射出政府在化解社会冲突、匡扶社会正义方面卓有成效。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成果只有让人才切身感知到、体验到,经济发展才能发挥应有效力,吸引他们居留此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树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建构合理的分配调节机制等举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为此,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社会就业机会、社会向上流动机会、社会服务共享方面要积极地进行调配,最大限度实现公平;完善维护人民权益机制,不断加大利益整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
  (五)以社会参与为重,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社会参与是善治的基本要求,良好有序的社会参与集中体现了公众在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中发挥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充分代表了社会治理的水平。现实呼唤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一方面,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引导和规范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进入法律与政策准许的社会治理领域。我国居民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深深植根于社会大众,在扩大公民参与、反映民众诉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摆正居民社会参与的态度,不断改良和创新社会参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