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后扶贫时代”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效能的多理论视角透视/何土凤 叶子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何土凤 叶子鹏 日期:2021-05-26 16:34:56
成本支出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收益补偿。例如,应在未来扶贫政策和制度设计中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绩效开展合理而有效的评估,肯定其工作成绩,使其在组织中获得更多认可,满足其精神需求;同时,也可以设立与地方相应的配套奖励制度,使其能够获得较为公平的奖励,为其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2.消除负外部性效应。驻村“第一书记”的行政不作为等负外部性行为,会直接造成村民收益受损。例如,村民因对收购农产品信息不知情而错过售卖时间,归责于驻村“第一书记”的不通知;驻村“第一书记”对异地搬迁政策解释不清晰、不到位,导致一些村民质疑他们的工作能力以及政策的实惠性,不愿异地搬迁。驻村“第一书记”的负外部性行为产生于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会加速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驻村“第一书记”迷失自我、误入歧途,最终导致村民利益受损。基于负外部性产生的耗损会造成对村民利益的侵蚀,因此,在“后扶贫时代”,应健全未来的扶贫政策和制度,促使驻村“第一书记”为违规违法行径付出应有代价。基于此,要对驻村“第一书记”加大监督力度和约束力度,依法依规用减薪、停职、降职等惩罚性手段来减少他们的失职、失责等行为,以此提高未来扶贫工作中的公共产品数量和公共产品价值。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思路前瞻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即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2]简言之,在社会经济等各种交易场所中,每个人的信息资源量不尽相同,一些人拥有其他人不具备的信息,最终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实践表明,不同政策执行者间以及政策执行者与受益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
  1.破解不同政策执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在乡村工作中,乡镇政府的部分政策在传达至村一级时,驻村“第一书记”和乡镇政府在理解与执行时会有不同,造成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协助乡镇政府执行农村政策是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和使命。驻村“第一书记”挨家挨户亲自调查,摸清摸准村民的具体情况,比乡镇政府派驻干部更能切身体会村民的境遇和需求。相比于驻村“第一书记”,乡镇政府派驻干部与乡镇政府接触更多、关系更紧密。因此,在“后扶贫时代”,要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乡镇政府派驻干部的合作与沟通,以消除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要规范驻村“第一书记”的行政行为,使其树立崇高正义的信仰与内心法则,促使他们利用手中拥有的优势信息为政策执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2.破解政策执行者与受益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驻村“第一书记”与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驻村“第一书记”直接接受县级及乡镇相关部门关于农村政策的解读与指导,比村民知晓更多的政策信息;另一方面,驻村“第一书记”对于村民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与村民上报的家庭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例如,一些村民往往故意少报家庭收入、隐藏经济实力,以便套取贫困户资格,这是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过程中最为头疼的问题。质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