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邻避事件的风险演化机制研究——以M市P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陈 辉 柳泽凡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 辉 柳泽凡    日期:2021-04-01 17:01:39
在邻避风险演化过程中,不同群体在风险感知敏锐性、风险传播角色等方面是否有差异?哪些群体成为积极分子,推动着邻避事件的升级?二是环境风险向社会稳定风险转化的关键环节是什么?三是环境风险向社会稳定风险的转化,到底是环环相扣的链式反应,还是多种风险的叠加?回答以上问题,需要针对邻避冲突事件的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在具体研究中呈现相关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M市P垃圾焚烧项目事件为个案(以下简称P项目事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为该事件从开始萌发到爆发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期间涉及环保组织、市民、项目地居民等多方主体的行动,便于进行过程—事件分析。二为该事件的社会影响较大,相关资料丰富。笔者收集整理了M市相关部门在事件不同阶段的公告、文件,以及当地网络论坛中关于事件讨论的文本,并参考了目前学界对该事件的学理研究。
  二、邻避冲突风险演化的三个阶段
  结合P项目事件的过程,以及学界目前对邻避事件的阶段性划分,本文将邻避事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划分为三个阶段:邻避态度形成、邻避行动开展、邻避事件爆发。
  (一)邻避态度形成
  2014年3月29日,M市规划局公示《M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修编(2008—2020年)修改完善稿》,透露将在X地新建一个垃圾焚烧厂,该信息引发当地民众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风险感知是环境风险转化为社会稳定风险的第一步。简单地说,风险感知是人们对相关设施有无风险、风险大小等问题的认识理解和综合判断。在邻避问题中,风险的主观感知色彩更浓厚。娄胜华、姜姗姗在邻避问题研究中区分了“技术风险”和“感知风险”。[2]专家往往从专业角度界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但绝大多数居民缺乏理解技术问题的专业知识,所以对风险的感知更多持“生活者视角”,即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体验、媒体或意见领袖的观点、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居民的风险感知过程。曾繁旭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环境议题讨论中,普遍存在民众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3]
  在P项目事件中,在围绕垃圾焚烧风险问题进行讨论时,涉事企业一直在借助专家权威建立一套“不要怕”的话语体系,而居民却极力表达着“我怕”的态度。专家认为,有毒物质二英在焚烧炉达到一定温度时会完全分解,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恐惧,但更多居民基于媒体报道已经形成了“二英属于高致癌物”“垃圾焚烧有害”等印象。
  政府和居民的信息不对称使双方风险感知过程存在差异。政府掌握着项目全局信息,主要依靠专家从专业角度评估风险,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邻避设施都以其专业技术为支撑。居民关注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与科学符号,而是与自身紧密相连的社会因素。在群众邻避态度形成的过程中,风险感知呈现出一个由点及面、不断扩散的过程。推动邻避事件向前发展的,并不是某个人的反对意见,而是群体的邻避态度。一方面,群体邻避态度并不是个体态度的简单加总,而是具有一定的裹挟性,从而屏蔽一些人的理性意见。另一方面,邻避态度内含着情绪,通过价值立场的一致性和情绪的相互感染,群体内部形成“我们感”,在诉求表达过程中表现出较强行动能力,为接下来的邻避行动奠定了基础。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