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11月下期
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 “中国式邻避”的生成与治理/王冠群 杜永康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冠群 杜永康
日期:2020-12-14 16:14:06
缓冲空间和韧性地带。在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渐趋高涨的当下,这种高度敏感且缺乏张力的维稳模式使得维稳工作逐步陷入内卷化的泥沼,即政府在维稳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财力,而维稳工作的边际效率并未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出现负增长。一些小规模的、理性的集群行为在刚性维稳的激化下,反而演变成大规模的非理性抗争,旨在防范冲突的维稳举措却成为冲突爆发的导火索,这在诸多邻避案例中都得到过有力的验证。因而,推动刚性治理向韧性治理转变尤为重要。
1.转变治理理念,变管制为善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韧性治理,首先要转变治理理念。邻避冲突本质上是公众因为参与权、环境权遭到侵犯而采取的维权行为,这种维权行为主要是基于利益抗争,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同时,在社会张力渐趋明显的当下,应正确看待邻避冲突的安全阀作用,其能够减少敌对情绪、怨恨心理等破坏性因素的蓄积,有效降低社会风险。故而,各级政府要理性看待邻避冲突的性质和作用,转变对其无序、混乱的错误认知,变管制为善治,积极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慎用强制措施。基于诸多邻避案例的梳理,笔者发现,当集体行动激化以后,参与者“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观念会进一步强化,往往要求该地区最高行政负责人做出正面回应并为其背书,以谋求个人利益的有效满足。因而,政府应化被动为主动,推进治理关口前移,在理性抗议尚未演化成暴力冲突时,由地区最高行政负责人出面进行协商,以有效平复公众的不满情绪,谋求抗议的顺利解决。同时,刚性的回应举措作为邻避抗争升级的导火索,政府要慎用之,否则,一着不慎,极可能将积聚的愤懑情绪彻底点燃。
3.冲破议题桎梏,积极拓展新议题。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事实,邻避行动的抗议目标往往从项目的“停建”或“迁建”衍生出环保政治、族裔平等等多个从属议题。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多议题行动,“中国式邻避”则呈现出以“项目停建”为唯一指向的单议题特征。事实上,多议题的邻避行动可以凭借从属议题的有效解决为核心议题的平等沟通留下缓冲的空间,而单议题的集体行动却容易使得矛盾愈发尖锐。鉴于此,政府应积极引导民众突破“停建”的单议题桎梏,积极拓展新的行动议题,如“该不该建”“怎么建”“如何补偿”等。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15-20.
[2]科布.后现代公共政策:重塑宗教、文化、教育、性、阶级、种族、政治和经济[M].李际,张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7.
[3]毛春梅,蔡阿婷.邻避运动中的风险感知、利益结构分布与嵌入式治理[J].治理研究,2020(2):81-89.
[4]于建嵘.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J].探索与争鸣,2012(9):3-6.
[5]王佃利,王玉龙,于棋.从“邻避管控”到“邻避治理”:中国邻避问题治理路径转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7(5):119-125.
[6]钟开斌,张佳.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J].甘肃社会科学,2006(3):240-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