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5月下期

乡村治理中征地冲突与消解机制研究:基于退出成本博弈视角/王金环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金环 日期:2020-06-12 09:44:08
为什么冲突双方已经遭受了重大损失却依然坚持冲突或还会使冲突升级。
  再次,退出成本引发冲突失控。随着博弈双方不断加码,冲突不断升级,最终的结果超出控制,任何一方想要退出已经不可能,双方只有不断坚持下去直至一方无力反抗才能够终结冲突。在这样的条件下,博弈双方都会尽自己所能参与到冲突过程中,可能会引发暴力事件、恶性事件,甚至有可能造成违法犯罪。很多群体性事件就是这样引发的,其导火线本来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随着冲突不断升级,在规模、范围上都超出了原本双方的可控范围,最终演变为集体冲突。
  退出成本是造成博弈双方冲突的重要视角,沿着上述逻辑与规律,本研究对征地冲突进行分析,探究征地冲突双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以退出成本为起点,以消除冲突为终点。
  
  二、征地冲突中博弈双方的退出成本
  
  (一)征地冲突中农民的退出成本
  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受到的卷入机制尤为明显,面对着高昂的退出成本和稀缺的退出机会,农民很难实现全身而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被动接受征地与无法主动退出。政府主导是中国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威权政府的管理更为典型。农民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且公民意识相对缺乏,对于政府的任务即使有怨言也会去执行。征地同样如此,征地属于政府行为,是否进行征地、征地面积、征地时间、征地区域等都是由政府决定。在政府决策之前,农民无法选择是否被征地;在政府政策出台之后,农民无法选择不被征地。这就意味着,农民是被动地进入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中,虽然法律层面上设定的听证环节确定了农民知情与参与的权利,但在实际中,农民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并且一旦土地被征用,则农民无法要回、无法退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有去争取更多的利益来安抚被动接受的情绪,弥补失去的土地。
  其次,一次性博弈引发的高度补偿期望。对于农民个体来说,其与政府之间的征地博弈是一次性的,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土地承包周期的延长。在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国家规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就意味着,土地被征收后很难归还,农民期望通过土地征收补偿来为以后的生计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农民对征地补偿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对于农民来说,再次被征地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征地补偿只有一次,也就会对其产生较高的心理预期。农民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会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补偿,但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规定数额进行补偿,这样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就形成了。
  再次,面子观造成的退出成本加码。在乡村场域内,面子作为一种社区性货币是相当受农民重视的。[3]对于农民来说,面子就代表着自己的声望、评价和社会地位,即便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农民也会硬撑。如何去衡量一个人的面子大小?其标准是多方面的,征地补偿也是标准之一。获得的征地补偿越多,意味着自己的面子越大、社会地位越高,即使是土地位置的原因也会被农民归因为面子。相应地,如果征地补偿少,对于农民来说也就是面子小,特别是当补偿少于其他农民时,这种反应更为明显。面子观使农民之间有意识地形成一种竞争关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