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信访治理中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弱化及其防治/刘振勇 陆 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振勇 陆 霞 日期:2019-11-06 09:29:02
,减少和防止体制内部、政策之间、措施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否则,很容易因为政策法规问题、条块关系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使得一些群众的利益受损,从而引发群众的零散上访甚至集体信访。减少或防止非科学、非协调、非均衡改革对群众的不良影响或刺激,从利益不公或伤害的源头上有效控制,后续的公信力弱化也就难以发生。
  2.按照《信访条例》“属地管理”的规定,基层政府必须依法在第一时间做出信访的判断和解决方案,任何坐视不理的不作为、拖拉推诿的慢作为,容易造成群众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怀疑与诘问。一些地方在主动查问题、找差距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对群众诉求的刁难现象,在政务优化中仍有衔接不畅的梗阻。这无疑加大了基层政府公信力流失阻遏与重构的难度。
  3.基层政府中一些部门以维稳为目标对待群众信访的违规违章甚至违法操作,不仅加剧了群众对基层政府信任与依赖的流失,甚至使得群众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产生动摇。在国家信访局废除赴京上访全国排名以及通过全国网上信访平台加大重复信访的治理力度之后,信访秩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对信访人的拦访截访、委托遣返、“无期训诫”等情况仍有发生。这种情况没有引起重视或很少受到惩治,使得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蔓延和渗透到了行政领域和执法领域,进一步消解了法律的尊严、神圣和权威。
  三、信访治理中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防治对策
  1.坚持和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政策,减少或消除政策设计及执行上的不公平,从信访发生的肇因上加强管控和治理,防治基层政府公信力的跑冒滴漏。①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技术、方式推进改革,寻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②实行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防治发展的“见物不见人”倾向。③政策的设计与执行更加注重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更加注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通过预设信访前置介入制度,将纠错于事发事后的信访向未病先防的超前布局转变,将诱发信访发生的矛盾与问题消灭在萌芽或潜伏状态。[3]
  2.贯彻党政兼任信访长制度,落实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度,对懒政庸政引发的信访次生问题、恶性的衍生问题追究相应的行政及法律责任,防治体制中继发性因素对党政公信力与合法性的损害。①压实守土有责,贯彻对民负责,明确党政一把手兼任信访长,担当起区域信访的解决和治理责任。②要求信访机关在第一时间受理群众的反映和诉求,相关部门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以减少群众诉求等待的焦灼与耐心流失。③对激发激变群众信访的个人或机关负责人,就其违规违章违纪违法的情节追究相应的纪律责任或法律责任。④对群众的反映和诉求依法就地及时回应和救济,尽最大努力对政府的公信力进行修复或弥补。
  3.加大对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等的治理力度,对以谋取不当利益为取向的诉求,加大批评、教育和管制的力度,同时,要将信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纳入考核,并通报批评、追究法律责任,做好信访中两个主体的工作,严防政府公信力的耗散与流变。[4]①采取多种机制,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的信访治理原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