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基于综合激励模型的基层中青年干部激励机制研究——以重庆S区为例/莫申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莫申容 日期:2019-09-06 17:41:01
  (二)绩效与报酬不相等
  考核不合理,流于形式。一是考核指标比较笼统。目前,干部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内容,指标未进行细化,评价标准比较笼统,对于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达到这几个方面,具体界限是什么,很难做出判断,难以准确反映被考核者的实际工作情况。考核时,考核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做出评价,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碍于情面,基本上会给被考核者做出好评价,这样一来,评价也就失去了客观性和科学性,绝大部分都是合格这个等次,这部分人中有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也有工作业绩一般的干部,体现不出差别,难以发挥奖优罚劣的作用,达不到考核目的,又降低了考核激励的效力。二是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考核激励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考核结果是否及时用于干部薪酬、职务晋升、培训等方面。但目前干部考核结果仍存在运用不到位的问题,考核结果与干部收入、职务晋升的关联性较小,对薪酬、晋升影响不大,考核结果大多流于形式,而且一个单位内除了少数优秀,大多数都是合格,不合格的基本没有,更是对薪酬影响很小。这必然引起干部心理不平衡,导致工作动力不足。三是考核主体不全面。考核时,主要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参加,作为直接服务对象的群众几乎没有参与整个考核中,考核主体缺乏全面性,较为单一,未能实现全面考核。
  薪酬待遇向基层倾斜力度不够。基层中青年干部是政府部门较为年轻的群体,一般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基层中青年干部作为单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大量烦琐工作,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中青年干部,不仅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扶贫攻坚的任务更为艰巨,需要付出更多,但他们的工资级别却相对较低,绩效工资部分欠缺,无法体现出不同岗位干部之间的贡献大小与收入之间差别。问卷调查也发现,74.4%中青年干部认为工资与职务高低相关,与工作能力及工作绩效不成正比,薪资作为物质激励的重要激励手段并未体现出来。过去,公务员拥有福利房、集资房等方面的福利,但随着公务员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规范,这些已基本取消,住房、医疗、养老等转为由个人承担。当下,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赡养父辈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再加上现有中青年干部在教育方面的前期投入相对较高,家庭对他们期望也高,中青年干部也就比较关注薪资水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相称的薪资是对中青年干部工作的一种肯定和回报,工作报酬的高低也必然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晋升机制不畅通。在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迫使中青年干部必须拥有一种竞争意识,时刻保持危机感,更为重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中青年干部也非常注重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激励需求。与企业员工相比,中青年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只能期望于职务晋升和职级晋升。然而,从目前职务职级数量情况来看,高层次职位数是有限的,尤其是基层乡镇部门职务职级较少,大量的基层干部面临晋升天花板,晋升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另外,基层干部在晋升过程中有时也存在论资排辈、领导的亲疏关系决定是否晋升。调查问卷显示,仅56.4%的干部认为晋升依据以考核结果为准,晋升与绩效考核相分离,使得“80后”“90后”干部工作业绩再好,工作再努力,老实忠厚的干部不一定就能得到升迁,职务晋升激励仍有很大的空间。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