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儒道互补与党建创新/罗小艳 刘 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罗小艳 刘 崧    日期:2019-09-06 16:27:36
把人们不能做什么的规则确定下来。这种抽象的非人格的规则体系就是法律[9]167-168。
  可见,在一个广泛流通的陌生化社会,单纯的礼治已然不能适应秩序建构的需要,法治成了客观诉求。礼治向法治的过渡,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从宗法制向郡县制转型的需要,也反映了当今中国从前市场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转型的需要。但要明白,法治只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一种健全的有生命力的秩序不能只有强制性的规定,不能只是让人们明白什么不能做,还要让人们明白什么应该做甚至如何做——这是“礼”的意义。法治只是一个外延性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需要填充积极的精神内涵,让外在的限定与内生的动力统合起来,即法治外延与礼治内涵之统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儒道互补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基本结构,具体表现为历史必然性。根据儒道互补的原则,需要充分保障民众的自主创造能力,尊重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在制度建构与政治运作中落实儒道互补的精神。需要强调的是,道家在洞察历史自我批判的辩证逻辑上优胜于儒家,而儒家在感化人的心灵上优胜于道家。故而,儒家的积极有为应当纳入道家自然无为的总原则之下,而儒道衍生出的法治外延应当植根于儒家的礼治内涵之上。唯其如此,方能相得益彰,两全其美。
  儒与道的有机融合体现为中华文化的中道(中庸之道)精神。自觉传承这一中道精神,既是文化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明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也就是践行尧对舜意味深长的嘱托:“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2]388践行儒道互补之中道,中国共产党之所“做”,就会不断绽放出其所“是”,不断敞开中华民族未来的“正”义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7.
  [2]高华平.论语集解校释[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7.
  [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郑开.道法之间:黄老政治哲学的思想空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77-101,193-194.
  [5]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5.
  [6]中共中央政治局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7]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9]王南.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张小瑞  
  E-mail:ldkxzxr@163.com  
  电  话:0371 -  63926295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