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月下期

从词源学角度谈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张东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东赞 日期:2019-02-27 16:00:38
起来,形成了“知行合一”的观念。从“知行合一”到“天人合一”再到“大同世界”,是华夏民族在处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时所凸显的秩序观。
  与中华文化重视“和合”的观念不同,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世界秩序观更侧重“分别”,这与其文化内涵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的学者指出,《摩西十诫》第一条规定只信仰崇拜上帝,一神教天然就具有“排他性”,这种信仰的影响必定会投射到其他认知领域,从而产生辐射效应。“Order”从词源上看强调事物之间的不同以及个体之间的区别,因此,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个人主义的价值导向认为,一切价值均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因此,西方人在处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时,就必然反映出这种核心价值观。从其文化的角度出发,西方文化中的世界秩序观中必然蕴含着彼此对立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主要指群体之间)主要存在无对关系(隔绝关系)、对抗关系和对话关系三种基本关系。在任何历史阶段,人类关系从不会是一种单纯的隔绝、对抗或者对话关系,而是以其中一个为主、其余两个为辅。[2]3当不同群体接触越来越频繁的时候,对抗或者对话也变得活跃起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关联到了一起。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并形成了所谓的世界秩序。由此,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这一时期也恰好是“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形成时期。由于“欧洲文化中心论”观念形成的时候,世界的生产力属欧洲最发达,随之也就产生了文化以欧洲为核心、向其他几个洲辐射的观点。欧洲人把许多思想能量、外交能量和政治能量投入制度标准中,根据这个标准去判断非欧洲人的社会是否充分“文明化”。伴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大肆扩张的进程,西方教廷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传教士奔赴海外进行传教,实践其创始人为“基督征服世界”的誓言。为了进一步打开传教之路,扩大欧洲在世界的影响,传教士们非常注意用欧洲也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这一事实,并通过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
  以欧洲为中心、向其他地区辐射是“欧洲文化中心论”者眼中的一种世界秩序。这种秩序是从欧洲人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凸显欧洲的优越地位,以一种非此即彼的眼光来审视世界。“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点反映出人类之间的一种对抗关系。这种对抗不仅表现为道德观念以及经济的输出,其最激烈的形式是战争。远征、“发现”新大陆、踏上“东印度”,是人类从以隔离为主转为以对抗为主的标志性实践,两次世界大战则是对抗的巅峰。这种对抗背后的文化内核在形成欧洲文化中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秩序观。
  三、西方的世界秩序观与全球化
  殖民统治是“欧洲文化中心论”世界秩序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历史上,殖民统治就是在努力实现西方发达国家所期望的理想的世界秩序。殖民者通过政治干涉、经济剥削和军事侵略,把弱小国变成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市场和军事基地。因此,其初始动机并非各个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其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