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0月中期

“和谐”政治思想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郭佳鑫 雷巧玲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郭佳鑫 雷巧玲 日期:2018-10-08 11:52:48
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奋斗,在这一进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国家治理问题,作为国家治理主体之一的社会,在国家治理方面陷入了能力不足的困境。这些困境具体表现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等方面,其中隐藏着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因素。
  (一)“和谐”的社会治理理念尚未有效贯彻
  从治理理念角度来看,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体所面临的困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治理理念无法有效应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治理现代化要求。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同时,民主、自由、权利观念等现代思想也得以传播。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下,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权利意识得以觉醒,民众参政议政的呼声以及维权意识都不断高涨。然而,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境况,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和谐”治理理念虽然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得以有效贯彻。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的产生,侧面证明“和谐”治理理念仍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而“和谐”治理理念得到广泛认同是实现社会主体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二)缺乏稳固的社会治理结构
  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体所面临的困境表现为缺乏稳固的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需求的出现,根源于政府治理的局限性。社会治理进程中,社会治理分支主体的共同有效参与是社会治理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社会治理的分支主体在社会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总体来讲,社会治理的分支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组织以及个人,不同的分支主体有各自的治理需求和认知,从公民个体的角度出发,社会治理是公民个人参政议政、实现政治经济权利的要求;从企业主体来看,社会治理是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机会;从社会组织的角度看,社会治理是实现其组织价值的有效途径。社会治理的分支主体间尚未形成有序的治理秩序,导致社会治理从整体上缺乏稳固的社会治理结构,从而影响社会治理能力的发挥,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社会治理方式缺乏有效性导致社会发展失衡
  从治理方式的角度看,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体所面临的困境在于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缺乏有效性导致社会发展失衡。虽然近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大大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政府在维稳方面的支出也逐年上升。有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断层”,再加上政府治理的缺失,社会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社会公平正义遭受了严重损害,加之社会治理方式的匮乏,大大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三、“和谐”政治思想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
  通过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改革治理结构、改进治理方式,从“和谐”政治思想中找到提升社会主体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的有益借鉴,可以全面提升社会主体的国家治理能力,从而解决社会主体治理能力面临的困境。
  (一)“贵和”,“和谐”治理理念深入人心
  《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和”
[1][2][3][4][5]